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9452
  • ■董桂萍/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观念、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它以“文化传统”的样式存活于现实生活之中,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本文基于高职院校重技能教育,轻人文教育,学生个性明显,学习基础普遍比较薄弱,思政课教学比较僵化等特点,试图探析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并提升其实效性提供一点借鉴。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顶层设计。

    (一)国家重视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核心内容。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进一步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可见,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并着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工作。

    (二)学校执行

    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特点,要树立正确的思政观。从学校层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以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引入“孔子学堂”,使其成为传播传统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块重要领地。“孔子学堂”以构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以“孔子学堂”有效资源为依托,开设“论语” “孝经”等专题课程,结合思政课教学,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让学生学习并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唤醒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师引导

    思政课教师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群体,要积极培养传统文化的素养,做一名懂传统文化、信传统文化、爱传统文化的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鼓励教师阅读经典,潜心研究,夯实传统文化基础,如《孙子兵法》《史记》《论语》等。

    二、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有机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具特色,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支撑,其礼仪文化、语言习惯、风俗传统、思想观念等,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其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能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帮助,因此,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找到其与传统文化的有效契合点,构建科学化的教学体系是寻找融入路径的首要任务。

      根据传统文化所涵养的优秀品质与理念,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可以将教材内容设计为五大模块: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基本法制教育。

      

      表1 模块设计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模块,可以通过专题或微课等方式授课。如,把传统文化“百善孝为先”作为尊老敬老专题授课内容,结合学生到敬老院实践活动,弘扬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中的 “孝道”精神。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融入途径多元化

    (一)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建立体化教学实训平台,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传统思政课教学课堂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当前,低头刷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主流生活常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学习和交流可以充分调动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发挥其优势。如:采用翻转课堂、慕课、微信互动等线上线下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

      以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实行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利用泛雅平台,微信公众号、蓝墨云班课等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定期发布收集整理的传统文化的经典案例及相关文献,建立课程教学信息资源库,供学生自主学习。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多维实践课堂,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效性

    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将有限的思政课堂延伸到无限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加丰富有效的融入路径。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结合校规、校纪、校训、校风等,充分利用校园内各种宣传媒介,如: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校园报刊栏等,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构建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与专业课实验实训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中。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活动同样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全体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其专业特点,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其课程思政育人的同心圆,形成“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圈层交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像阳光与空气一样充满每一间教室。

      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学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活动基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如:安排学生调查民俗民情,走访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如黑陶大师、木工大师、剪纸大师等,体会大国工匠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安排学生到敬老院、福利院等机构,体味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价与学生考核评价相统一。

      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一方面丰富和拓宽了思政课教学资源,有利于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能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结合,对于培养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使其充满对国家的文化自信,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扬下去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掌握情况纳入考核标准

    采用过程化考核评价体系,构成结构为:平时成绩(60分)+期末考试(40分)=100分。具体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核与社会实践情况的考核相结合;将理论知识的考核评价与学生素质的考核评价相结合;将教学结束时的即时性考核与传统文化在思政课教学的历时性影响相统一;将教师考核评

      本文标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44191.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