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倩/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均属于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心理辅导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其有着紧紧围绕学生、课内外活动相互融合、一系列教学手段综合应用等特征[1]。深入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与团体心理辅助的有机融合,是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一大要求。由此可见,对团体心理辅导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团体心理辅导指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开展的心理辅导形式,依托团体中成员的交流互动,引导团体成员在交流互动中观察、学习、分析、感受,帮助团体成员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及与他人的关系、掌握新的行为方式与处世态度,进一步促进团体成员实现良好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2]。首先,在理论基础方面,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社会学习、群体动力学等理论,旨在引导学生可正确认识自我,改善自我,调节人际关系,消除心理层面的一系列不良情绪。其次,在工作内容方面,团体心理辅导较为关注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心理调节方法的教授等。最后,在工作方法方面,团体心理辅导倡导尊重学生人格的发展,在团体心理辅导中,不论是团体管理者还是团体成员每个人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并且,团体管理者应当引导、鼓励团体成员表达自身的观点、见解,并切实重视团体成员的意见或建议,尽可能做到对团体成员的关怀、认可,进一步促进团体成员对自身内心世界展开主动深入地探索。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概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指的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依托组织开展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分别包括有课堂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及相关德育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科学有效的综合性教学模式,还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首先,实践教学是指基于教师的全面系统指导,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推进思政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相融,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切实提高[3]。其次,实践教学特别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地位及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教师应用各式各样教学方式方法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活动设计、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切实将教材知识内化成个人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有序发展。三、现阶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且主要表现为:(1)教学成效不理想。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而言,依旧缺乏一个全面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在教学期间,通常凭借自身经验开展教学工作,使得教学成效难以得到有效确保。并且,一些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问题,使得实践教学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即便拥有大量成功的实践教学经验,然而在学校不完善的影响下,使得实践教学不尽如人意。(2)学生缺乏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中,现阶段依旧推行单个教师分散式的教学方式,也就是由教师针对相关教学内容,带领所有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然而因为学生个体差异显著,对实践内容偏好程度不尽相同,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下,不仅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对全面实践教学成效造成不利影响。(3)教育资源不足。现阶段,一些学校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学依旧缺乏有效重视,因而,学校在该门课程实践教学中的教育资源投入上同样较为有限。特别是在人力、物力投入方面,造成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因为教育资源不足,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难度。另外,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使得一些教师缺乏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有效认识,使得教师教学积极性受到极大削弱,进而对其教学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四、团体心理辅导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依托团体心理辅导,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
对于大一新生而言,通常要面临如何适应新的学习、新的生活环境的问题,尤其是在人际交往问题上,极易产生认知偏差。因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部分通过紧扣时代发展及个人成长需求,帮助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活实际特征,以尽快适应全新的人生阶段。然而,由于学生数量众多,使得教师难以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特别关注,更难以科学针对地对每一位学生适应问题予以解决。依托团体心理辅导,可使该部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团体心理辅导,将个人成长发展作为出发点,注重帮助个人完成、适应人生正常的发展阶段。同时,团体心理辅导关注团体成员的人际交往等成长方面的问题,以促进达成个人的自我成长、自我价值实现目标。举例而言,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教师可将新生划分成若干成长团队,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自我介绍串烧”、“记忆他人姓名比赛”等相关游戏促进同学彼此间的有效认识。于此期间,学生可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开展人际交往,实现尽快认识其他同学的目的。特别是对于某些存在人际交往困扰的学生来说,通过上述活动可帮助他们观察、体验其他同学的人际交往行为,进一步消除自身胆怯心理,促进自身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然后,教师可要求各成长团队探讨各自的团队名称、团队队歌并开展集体展示,依托交流、探究等活动,以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团队成员对集体的归属感、认同感。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交流、分享,于此期间可让学生以“人生新阶段”为话题,自由发表自身的意见、看法,分享对新环境的认识。通过这个交流活动,每位团队成员均可通过其他成员身上发现与自身相似的内心想法,进而使自身心理负担得到一定缓解,进一步可更从容地去应对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