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主要面向“一线”,注重能力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的基本特征。[1]可见,培养拥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创新创业教育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意义
(一)有利于化解就业难题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带来“就业难”问题。据了解,全国2018届高校毕业生将突破820万,创历史新高。经济增速放缓和应届毕业生数量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早在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111号)就曾明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意见,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将有利于化解“就业难”问题。
(二)有利于推进转型发展
“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2]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为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当前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仍处于摸索期,囿于办学经验少、师资力量薄弱和成果检验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转型过程中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是否符合转型需要还是未知数,教改效果和人才培养成果不容乐观。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他指出,要通过创业和创新,拉动内需,促进发展,成为经济新常态的动力和引擎,从而实现经济腾飞的“中国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呼唤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起为“中国梦”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只有主动适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才能推进自身内涵建设,实现转型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当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脱胎于研究型院校,对于转型发展口头大于行动,思想上仍然停留在过去的老模式,抓科研、搞教改、疏实践、轻应用,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大于内容,政策敏感度低,导致相关创新创业政策对接难、落地难,生根难。以巢湖学院为例,学校一直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超过70%的专业设置与研究型大学基本雷同,应用型办学特点不明显,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对学生的应用技术与动手能力培养,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各类创新创业支持政策难以落地、水土不服,发挥不了应有效果。(二)部门协调不科学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多头领导,重心不明,合力不足的问题。以巢湖学院为例,目前教务处下设“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创新创业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科技处负责对外创新创业项目课题对接;学生处负责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管理和SYB、模拟实训等创业培训课程的组织实施;团委和部分二级学院负责“创青春”“互联网+”等赛事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出现了权责不清现象,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对巢湖学院部分教师和学生开展专题调查时发现,超过七成受访者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场地、师资、活动的管理归口不清楚。虽然学院成立有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实际开展中缺乏牵头单位,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实践平台和基地建设、赛事活动等缺乏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