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桢婧/周口师范学学院文学院
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创作也是呈现了多元化趋向。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的创作也一直是电视剧市场的主力军。在较为优秀的作品中涌现出了一批展现大众生活,弘扬精神风貌的现代都市伦理题材电视剧作品。这里面有《嘿,老头》、《中国式关系》、《生逢灿烂的日子》等等。喜忧参半;有的电视剧创作能够在艺术与市场的平衡之间取的不俗成绩。但还是有一些电视剧创作打着“现实题材”的幌子,在这层虚无的外衣下,渐渐迷失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假、浅、偏、灰、旧”、有的甚至成了“悬浮剧”。最近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举办的电视剧《远方的家》的研讨会上各方一致研讨认为该剧很好地摆脱了这五大弊端,是现实主义突出的力作。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塑造好一系列人物。如何在个人化社会进程风起云涌的当下去描绘大众生活的“浮世绘”,去聚焦真善美的表达成为每一个电视剧艺术从业工作者应该细心思考的问题。央视一套热映的电视剧《远方的家》在还原老北京人情地理风貌的同时,也第一次以主打“老漂族”生活主题的内容走入大众视野,收视率一路飘高的同时以呼唤远去的人情社会与爱的价值导向与很多的中国大众达到共情。
一、“老漂”题材:温暖的现实主义浮世绘
《远方的家》是9月3日开始正式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综合栏目黄金档播出的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36集的常规电视剧篇幅里丰富的人物谱系,生根的落地化表达为我们呈现了一幕温暖的现实主义浮世绘。该剧的一大聚焦主题,就是当下的都市“老漂”们。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持续加剧,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导致社会流动性加大,加之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家庭经济结构核心化,一个被冠名为“老漂族”的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剧中的宋明媚(刘佳饰)机缘巧合的情况下为了儿子宋飞决定扎根北京,成为了一个“老漂”。在一次偶然的老年人相亲节目中与对头富博恒(梁冠华饰)相识相交,上演了一出嬉笑怒骂但又极富温情的都市喜剧。该剧有多条副线最后交织完成完整叙事。宋明媚的哥哥宋明亮是更早一批来到北京的“老漂”、为自己的儿子儿媳买下价值不菲的北京住房,卖掉老家泸州的房子,携妻子一道去到北京与儿子同住。把自己未来的养老生活都交付给了自己的孩子。在差序化格局仍旧显性的当下中国社会,对于家庭亲情团聚的渴望一直是大家所向往的。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家长可以为了孩子跟随他们一道在大城市打拼生活而放弃自己从前的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小城市“舒适圈”,对于投身都市洪流义无反顾。中国老年人口1.8亿,不在户籍登记的老年人口1600万,“老漂”这个群体已经初具规模。由此可见,该剧在立意之初就已经显现了突出的现实广度与高度。该剧的整体艺术质感非常温暖,如冬日暖阳一般。因为在人情勾勒与描绘时编导总是能够细节添彩,浓处落笔。老漂一族甚至是老年人群体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可以说显性特征是趋向弱势。来到大城市“漂泊”的他们没有医疗保险,除了忙于工作的儿女,狭窄的交流通道,也使他们的精神世界趋向单一。于是只能抱团取暖,用爱与温情抚慰孤老的“内心”。电视剧中很多的细节设置尤为感人,富伯恒是戏中另一个主人公形象。他虽是北京大城市的“土著”,坐拥四合院这样的高端房产,每天的生活就是遛鸟收租侃天,看似悠闲让人羡慕,实际上也是一个孤老的形象,有女儿却远在大洋彼岸无法相见,于是只能靠做风筝寄风筝这种行为来表达对女儿的浓浓爱意。而后在风筝被富伯恒毁掉大家误会解除后,更感人的是四合院里的大家与他一道还原近十五年的风筝这件事,看似是一件小事,但是却牵系了大家的浓情。当然这部戏就像是一部普通人生活的浮世绘图景,每一个角色就算再少的笔墨表达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情。
二、空间隐喻:远去的人情社会与乡愁
当下中国社会的文明进程不仅拉快了人与人、代与代之间的成长速度差,更是在大都市与小城镇之间慢慢产生空间隔离。这种空间上的改变很大程度上与社会发展、道德伦理的演变相辅相成。剧中的影视空间主要是从叙事的角度出发。该剧的叙事空间囊括了双重结构。第一层空间是内部叙事空间:就是剧中所有的老年人们与下辈之间的沟通与相处所构造的叙事意义场域。这里面有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家长制的差序结构,也有敬老爱老主题下的人情社会的交流沟通。这一层次的空间内容其实是慢慢在城市文明中逐渐淡化的中国人情社会的一个怀乡情节。这种伴随中国传统成长起来的人情文化已经成为现在社会稀缺的精神文化资源。而该剧的创作母题或是弘扬的主流精神价值正是这一层面的表达,亦即精神空间。四合院成为了这些流浪老人们心心相惜的临时归属地,这里的生活有爱有助有人情。每一个相类似的现实主义温情力作中都有一个甘于奉献的“傻人”,要么是自己独立承担各种重压,要么是以自己的精神去感染更多的人。这一类人物形象正是牵起这一主题的关键。《远方的家》中宋明媚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情满四合院》里的“傻柱”何雨柱和他的妻子秦淮茹,还有《中国式关系》中的马国梁。这些人物除了是剧中主角之外还同时都担负起了一个“助老爱老”的标杆形象。在他们尊老爱老助老的精神鼓舞下,被看与观看的人都能最终受到感化。当然片中这些老人们对于自己家乡的“乡愁”也最终被隐喻为对中国社会人情交往的一种怀念,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乡愁”。
第二层空间是外部叙事空间,就是社会环境。这里的社会环境既有大家所共同的心灵归属地——四合院,也有普世意义上的生存空间,即北京这个大都市所隐喻的艰难的外部生存体验。在城市里的”老漂族”们背井离乡,对自己的故乡也是有思念之情却也无奈无处搁浅。剧中多条副线最终在四合院这个空间里交汇,而这里也是所有情感得以升华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场域。老人们或是在既有的差序化格局中与儿女无法正常相处,或是大家在快速的城市化文明演变中彼此间越来越疏远。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变动也会带来精神空间内容上的异动。有了城乡、代际之间的差异,这种无形的空间差别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在暗示人情社会的旧时空与都市快节奏个人化社会的新时空之间越走越远。《远方的家》中宋家兄妹的老家老宅子那个远离北京的小城市就是远去的中国人情社会,而到了北京后这个空间被在地文化突出的北京四合院所替代。大家也只能够对这种情感升华为乡愁,这种空间的变化就是对这一情感变化的隐喻。
三、身份认同: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自我找寻
随着近几年中国社会城市进程的加速演进,大家在这种高速的变化中主观地或是客观地开始慢慢找不准自己的一个角色定位,而生活不断前行的同时也是自我身份不断确认与找寻的过程。研究表明,很多的“老漂族”在新的空间环境下,会呈现一种焦虑、寂寞、被排斥等的消极情绪。与现实状况的不断对抗中,让他们本能地产生一种对现实认不清,对自身了解越来越模糊的状况。在《远方的家》中,很多代表性人物都是通过这种慢性滋养般的人际交往。开始转变身份,寻找发现,破旧立新后开启自我身份的再度确认。作为外来入京人员,作为社会流动人口,他们与社会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多异性与排他性的。日前国内流动性人口身份认同的研究体现面宽广,而类似“老漂族”这类代际差异明显的老生代流动人口也逐年增多。
宋明媚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在北京留下立足,顺带想和儿子宋飞相处在一起。这样就意味着她必须得放弃掉自己从前的事业在北京重新发展。事业肇始之初,宋明媚的理念与处事都与北京这个大城市格格不入。而后也是经常碰壁,她也会因为自己或是身边其让他人的原因怀疑自己。这时候的她也只有重新振作,以自己的一腔热忱去换得大家的依赖。宋明亮是较早一批来到北京的“地道老漂”,他的身上有着“老漂族”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最显著的落差感。在剧情进行到中间部分时,宋明亮携妻子离家出走的这一举动其实是开始给自己进行新的角色重置。因为代际差异,他们的生活落入了“留城无望,回乡无意”的两难局面。这也是在谴责很多年轻人只注重极度个人化的生命体验而忽视掉了与上一辈之间的情感沟通。富博恒是剧中另一个空间社会意义上的话语主导者,一个北京“土著”,众多外来租房者的房东。在第一次和宋明媚的相亲面试上他就曾经摆明过自己的态度,北京是最好的,北京以外都是外地。他的这种“自大”的想法也在慢慢地和大家的相处中改变了,他自身也从一个性格古怪的人变得柔和和快乐,是自我成长的一种升华。宋飞是宋明媚的儿子,是一个以早期坚守自己艺术创作的纪录片导演兼任电视台的导演,但是在经历了失恋以及与上一辈人的更深层次的交往后决定推翻自己从前的艺术创想,在变化的时代进程中去扑捉这些看似走到穷途末路,实则还是会熠熠生辉,继续焕发精神活力的“老漂族”,老年人群体。其实这也是导演留下的一个伏笔,一个希望。在看似渐渐远去的人情社会,仍旧会有新一辈的年轻人能够读懂,能够坚守,能够传续。
宋明媚的再创业,宋明亮思想上的转变,富博恒改掉自己的偏见,宋飞创作上破旧立新。大家都在不停地对自己的身份进行再度寻找与确认,寻找自己在这样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中的位置。时代性是一部影视剧作品突出与否的显性标志,而时代变化中的人物的打造更是匠心独运的体现。四合院是一个共同体,老漂族生活场域下的空间是一个共同体,除了自我身份的找寻之外,怎样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适应变化与发展也是共克时艰的难题。
四、结语
《远方的家》特别挑选在中秋前夕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黄金档上线,后期也是紧接近几年越来越被大家推崇的尊老爱老的重阳节。这一切看似偶然,也是必然。艺术创作很多的时候要从人民大众的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三贴近”原则从来也不是一个落在口头上的表达。只有真真正正地从现实生活挖掘创作的元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够的最大程度上体现艺术创作的匠心与良心。《远方的家》把准时代脉搏,艺术创作具有突出的深度与广度,寓意深刻且剧作水平突出。可以作为当下电视剧市场众多浮躁的电视行业从业者的学习范例,也是为日渐趋于娱乐化的影视行业打下的一针强心剂。注释:
①杨雯.远方的家:温暖亲情折射城市变迁[EB/OL].人民网,2018-9-26.
②汪立华,王寓凡.空间变动与“老漂族”的社会适应[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6(5).
③侯亚杰,姚红.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模式与差异[J].人口研究 ,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