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运/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且在高校的每一部门都全面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育建设水平、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提出信息化建设这一概念,其目的主要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化地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促进我国各大高校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其结果必然是会形成一种全新的、信息化的教育模式。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在高校的发展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其最终目的是利用教育信息化来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素质化教育的发展。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学校的一些管理和服务实现高新化发展的目的,达到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为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提供现代化的服务水平。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不会改变传统建设的根本利益,而是对学校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越高,那么高校的发展水平也会因此而提高。当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信息化建设也是高校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趋势,因为高校的建设也要向信息化建设转移。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各大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起步都比较晚,因此各大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其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缺乏网络管理人才
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就必须要专业化的网络管理人员,这是信息建设的基本要求。然而,从我国当前的发展模式来看,我国的高校中大都没有设置专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部门,因此在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就会造成网络人才的短缺,这样一来就出现了网络的快速发展与网络人才紧缺的对峙局面,从而严重的阻碍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二)“创可贴”式的信息化建设方式
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的校领导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投入一定的发展资金,购买一些设备器材,建立相应的管理规则等等。其实,这种建设方式是片面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不是对信息技术和高新设备的盲目追求,不是给需要的部门买了足够的硬件和软件,就能达到信息化建设的较高水平。高校就像是人体的各个生理器官,并不是哪个器官有病了就给它帖一个创可贴,而是要根据病症进行对症下药。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和方法,信息化建设就好像是“创可贴”式建设,对高校的发展起不到关键作用。
三、提高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解决对策
(一)信息化保障机制方面
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地位,并且要保持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和人员,专门一对一的负责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另外还要设立专门的建设条例,要求工作人员严格地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得对信息建设工作产生懈怠的心理。还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保证拥有相对高水平的操作技术,保障资金正常投入与使用,这样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程才能有效的运作起来。
(二)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
在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要保证良好的网络条件和硬件设施。在网络通信方面,要保障学校的网络的全面覆盖性。在信息化的设备配置上,要保证基础设备的到位,保证设备的数量,保障学生的基本需求。在信息安全管理上,要采购和架设专业的网络防御设备系统,不要让病毒入侵,及时的做好检查与预防工作,也要对相对重要的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备份。
(三)信息化应用系统方面
做好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和科研信息化的相关工作。做好管理信息化工作,就是要要建立好学校各部门工作事务的信息记录管理系统,如:教务处、财务处和学生工作处等各部门的信息管理。其次,学校还要建设相应的信息数据库,为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打下基础。教学信息化方面,要让学校的所有教学过程都转化为数字化模式,在数字化的教学方式中,有效的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如:各科目老师可以建立相应的教学应用系统,这样老师可以在系统上进行备课和讲课,学生也可以在教学系统上处理作业或者是对课堂内容进行巩固。充分利用信息化的高效性和便捷性,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一个信息共享的教学平台,促进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要做好科研信息化,就是要建立学院各个科研课题小组的信息化交流平台,如:图书资源和文献资料的共享,科研课题的在线讨论和进程管理等。
四、结语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学校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信息化的建设方式,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