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亚楠/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新型电子商务强势来袭,优化和构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育掌握电子商务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抓住行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成为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中之重。
一、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多轨运行、分方向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简析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7年启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作为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院校之一,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包括经济贸易系电子商务专业在内的六个专业立项为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专业。通过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电子商务专业“学徒班”将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十三五”时期,河北省电子商务进入规模扩大、提速增质的快速发展阶段,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体系是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电商行业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电商类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同时也被视为推动校企深度融合的新举措。
按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究确定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核心学习内容,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工作系统化原则,融合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团员工培训与等级认定等内容,编制并实施校企一体化《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现代学徒制电子商务专业岗位技术标准、评价标准。合作以来,校企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完成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和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资源。基于成果导向教育思想,实现“引企入教”,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学徒培养工作,推进学校教育与岗位培养相结合,实行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探索“多轨运行、分方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二、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要求
(一)平衡企业实际需求和学徒个人发展需要
区别于传统学徒基于某一岗位的培训,现代学徒制应该更加重视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校企应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完善课程体系;制定网店美工、电商运营、新媒体运营等岗位企业师傅标准和岗位技术标准。专业课课程标准应该对接电子商务师职业能力标准和电商相关岗位能力要求,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和实践过程始终,既考虑企业实际需求,又兼顾学徒长期发展需要。(二)体现“双主体”办学特点,兼顾行业用人需要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停留在传统职业教育基础之上,也不能简单以某一企业岗位及职业能力需求为依据,而应该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合作企业目标岗位用人需要,明确企业主体地位,通过开发基于合作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真正实现企业对教学的管理和质量的监控,实实在在地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同时,还要兼顾行业(专业)系统通用和公认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通过模块化教学,培养学生行业通用基础职业能力,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三)提炼实践课程核心元素,丰富完善教学资源
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就必须切实面向行业、企业开展需求调研,明确行业通用岗位和合作企业目标岗位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人才需求特点与要求,并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起点,剖析行业通用岗位基础职业能力和合作企业目标岗位(群)核心职业能力,构成现代学徒制实践课程的核心元素与组织单元,以此作为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切入点;就必须改善教学条件,提升学生实训效果,实现教学场地与运营环境的一体化,注重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更新教学手段,通过建设网教平台课程和数字化课程资源,保障学生学习方面的需求。(四)课程考核及评价侧重能力与素质方面
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方法提出建议。课程考核评价要贯彻“成果导向”理念,评价应体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加强多阶段、节点化、多方式的过程性考核,突出学生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考核,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三、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对策与实践
(一)对接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基于“真实企业项目”的课程体系
结合电子商务专业标准、国家电子商务师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与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单位共同确定电商企业关键岗位,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调整课程内容,校企深度融合,建成了基于“真实企业项目”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学生一年级进行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培养职业素养,感受企业文化。二年级通过岗位体验、轮岗、顶岗三个阶段,通过“师傅带徒弟”方式完成“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化,通过真实项目实践、真实岗位工作锤炼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在此期间,企业对学生实施员工化管理,对其提供岗位课程,学生每完成一个岗位工作的学习,经企业师傅综合考核并合格后,方可开始第二个岗位的学习和实践,依此类推,进行轮岗实训;根据学生项目工作绩效,企业为其发放薪资。进入三年级后,学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
(二)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任务对接,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以提高校企协同育人质量为导向,以“拓展基地功能、提升基地效用”为根本,校企共同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共同监管基地运行工作,共同分担育人成本。校企共同建设包含电商运营实训基地、网络商品O2O展销中心等集教学培养、业务运营及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电商类生产性实训基地。试点专业与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26个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形成了“校企联动、合作育人、协作生产、共同培训”的运行机制。校企双方结合具体岗位的任务和专业课程,明确岗位核心能力,企业师傅和学校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共同设计教学资源库课程。目前,电子商务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在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电商运营》、《网络营销》、《网店美工》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完成了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和部分课件、习题、案例等资源开发。确定了校企合作开发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大纲,完成了教材编写及出版。
(三)注重“过程考核”,健全“多元参与”考核评价体系
学生考核和评价方面,借鉴企业职工绩效考核模式,学生每一工作项目/任务结束后,就工作内容和完成情况填写工作记录单,由企业师傅考核评定学生工作表现、成果数量、质量及经济收益,综合评定项目成绩。课程考核性质分考试和考查两种。每学期应安排3-5门考试课程。课程考核要基于课程性质和课程特点确定课程的考核方式,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通过企业导师带徒《现代学徒制教学日志》、《现代学徒制企业导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现代学徒制学校导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行业与社会用工反馈信息等多方面采集“学徒班”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运行大数据,用数据呈现育人质量。通过《学生在岗评价表》、《学生在校评价表》,实现对学生(学徒)职业素养、理论知识积累、实践技能锻炼、在岗工作业绩、津贴待遇水平、家长满意度等多维度的立体评价,为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的优化与完善工作提供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