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硕/信阳学院
旅游地理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重点,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以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作为基础,在生产、服务和技术方面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旅游地理的教学改革也应该围绕旅游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而展开,让学生具备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职业素养的能力,这也是职业教育的重点所在。
一、旅游地理教学课程的现状
旅游地理学科以人类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旅游活动的影响与旅游规划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作为旅游从业者,学科素养与职业能力是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旅游业能够快速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但是从目前的旅游课程教学工作来看,学生对于旅游地理的兴趣程度较高,但是在学习的效果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很多学生认为知识和能力对将来的工作具有较高价值,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会认真听课。但是内容的理论性显著,很多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例如在地貌分析、地貌成因、地理位置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也说明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所在。从问题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足
由于课程的系统性出现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有限,过于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学生无法针对重点展开学习,所以在实际能力方面会存在缺失,忽视了行业需要系统化、针对性教学的客观规律,无法促进学校知识和岗位能力的结合[1]。例如很多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存在问题,即便知道某些内容,在表达上却无法准确说明。(二)教育理念问题
很多教师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程度不足。实际上,旅游地理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关键内容,单纯地追求职业能力是显然不正确的。除了能力的需求意外,知识掌握和运用同样重要。例如以旅游地理为例,除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与旅游地理有关的情感与观念,才能正确地认识本位教学,充分挖掘课程中能够体现的岗位职业水平。(三)教学方法待跟进
从目前的教学方法来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是主要的手段。更多时候教师会通过讲授、启发的方式,配合案例的讲解来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但有时候教师虽然讲解了许多背景知识,课堂氛围也相对和谐,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没有得到体现,师生的互动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并不能保障所有的学生都能成功建构知识模型,培养地理知识素养。二、旅游地理教学改革的实践方案
(一)教学目标的合理规划
在传统的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当中,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师的教学规划来进行制定。但很多教师本身并没有相关职业的从业经历,所以在教学目标的选择上会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根据CBE理论的要求,如果要让课程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就需要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旅游地理相关的导游岗位能力,注重职业素养,考虑到行业的发展需求,而不是单纯地靠教师进行规划[2]。例如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旅游地图识别能力、旅游资源管理、旅游过程策划、旅游信息收集等能力,像旅游线路的设计能力,就需要在教学目标上加入一些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分布、景点区域等,此时需要熟练地使用地图技能,并利用计算机来收集地理信息,然后将其规划为专业的旅游资源特色。在未来,旅游地理的教学工作还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随着游客文化水平与内涵的提升,对于景点的要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以工作人员不仅要正确认识地理特征,还需要将这些信息正确地传达给游客,利用自身工作的串联来制定旅游项目的发展方向,在分析景点特征的基础上来设计线路,这也是教学工作的重点目标。
(二)内容确定与方法管理
从未来的教学改革方案来看,模块化也是CBE教学的主要特征,即以能力为前提,对岗位进行职业化分析,将岗位能力划分为各个细致的内容,这些就是所谓的能力模块,是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3]。在这种教学内容下,不再单纯地以学科为中心,而是以问题为中心。换言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会受到学科体系的严重约束,并表现为不同能力的一种整合,重点体现在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以传统旅游教材来看,更多考虑的是学科之间的系统化,而未来的旅游地理教学内容可以围绕旅游资源、旅游线路和旅游环境保护来展开,不仅可以包含重要的理论知识,还能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从教学方法上来看,由于教学内容出现了大幅变化,教材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材内部信息,会补充更多的课程资料与必要信息,例如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课题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其核心内容是通过思维活动来深化学习内容,通过问题来构建知识解决的预案。换言之,课题式学习的要点在于如何围绕更有效的问题展开,学生如何通过合作、讨论、收集资料的模式来最终解决问题,也是方法管理的重点所在。例如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科内容来设计主题明确的学习单元,并以此确定教学的重点与核心,明确学习者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在旅游地理地貌资源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来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判断,并创设解说情境,让学生模拟导游来展开解说,并结合真实案例来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但问题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范围,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也需要进行合理的指导,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才能显著提升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