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来,信息化建设在各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教育信息化也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整合信息资源,促使管理现代化;同时要加强信息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之一,它有效解决了高校学生数量多,管理人员少的难题,提高了辅导员老师的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但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信息共享壁垒、管理者观念落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学校资金和政策不足等问题。因此,必须将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实现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促进教学信息化。
一、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国内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建设,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不同高校之间学生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一下共同特点;1、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普遍性
在目前高校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中,主要涉及到学生基本信息统计、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心理健康辅导、国家奖助学金评定与贷款管理、就业和考研信息整理等,如果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者将完全束缚在这些工作中,但随着学生管理信息化的出现,将这些信息都储存在系统不同的模块中,使得这项工作变得程序化、高效化、有序化。
2、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共享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学校软件研发队伍的不断壮大,学生管理系统的建设也逐渐完善,从最开始教学信息化建设、教务信息化建设、招生与就业信息化建设、学生信息化建设的各自为战,到现在基本实现学生信息共享。这不但让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变得清晰明了,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办公效率。各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入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相关操作,并将修改后的信息及时更新,确保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各平台建设协同发展,提高信息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
3、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权限差异性
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将管理维护及信息数据的录入汇总进行分级管理,将系统维护人员设为超级管理员、学工处相关领导设为一级管理员、学院辅导员为二级管理员、学生为三级管理员。除了学生只能登陆外,其他相应管理员都有一定的操作权限,这样不但可以简化工作流程,而且还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二)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已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实施和维护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面:1、缺乏整体规划,各部门间存在信息共享壁垒
学生管理信息化主要目的是简化学生工作流程,打破学校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壁垒,最终实现学生信息资源共享。但在一些学校开展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整体统一规划,部门间各自为战,未考虑实际工作需要,大多选择现成的管理系统软件,这导致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出现重复建设的问题,致使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的严重浪费,无法实现学生信息的及时更新,从而使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2、学生工作管理主体的自身素质和技术有待提高
随着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的持续推进,对学生工作管理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主体素质的普遍偏低,阻碍了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建设;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管理者认为会用电脑、无纸化办公等就是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此外,高校在引进新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后,缺乏对学生管理者的相关培训,管理者本身也不主动学习,进而使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建设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
3、学生工作管理系统软件的研发和维护能力不足
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载体是计算机软件,但目前很多高校在软件开发和维护方面还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软件的研发方面,很多高校都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采取购买软件的方式,但这种软件只能满足某一方面的需求,不能整合全部资源,同时缺乏一支专业技术扎实,创新能力强的队伍;在维护方面,同样是聘用专业的技术人员定期维护,这不利于学生工作管理者自身素质和技术的提高,更不利于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的长期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