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前言
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各个行业也在此当中获得快速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职院校当中,其在人才就业水平方面相对不足,存在在走出校园后无法及时融入社会的情况。对此,即需要能够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新模式的应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其中,学徒制模式是一种传统理念的新式开发,通过该模式的应用,能够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从古代时代带徒弟这种传承方式演变形成的职业教育形式,不仅是目前职业人才教学当中产教融合的有效实现形式,同时也是现今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模式以及制度载体。在现今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能够更好的同市场发展需求相符合,对职业院校的就业质量以及市场竞争力进行有效的提升;第二,能够对学校同企业间文化的对接目标进行实现,不仅能够对企业发展当中对于个性化人才的需求进行满足,且将为企业未来发展做好人才储备的提供,使其在未来发展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第三,能够充分共享校企人力资源以及自然资源,通过学生同教师间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能够对院校当中专职教师在企业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且能够有效企业专家教学能力,帮助学生在入职后能够更好的掌握职业节能,对专业节能人才培养当中实际工程需求同知识掌握情况间脱节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第四,将对校企新材料、新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的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创新开展试点研究,能够积极的吸引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当中,对以往校企合作中校方所具有的被动地位进行改变,以此对建设类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以及办学质量进行全面的提升。三、存在问题
就目前来说,我国很多地区也陆续对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开展了尝试,在具体尝试当中,也体现出了一定的问题:第一,对于部分企业来说,受到人才培养战略、保障机制以及资金实力方面存在不足的影响,以及学徒具有频繁流动特征因素的影响,使其在校企合作当中存在不够积极的情况,并因此对现代学徒制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制约;第二,部分职业院校在自身师资力量方面存在不足的情况,也将因此对学徒制的进一步实施造成了阻碍,且政府在政策扶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企业与院校的热情存在一定的削弱情况;第三,在很多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模式建设中,其培养时间即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三年时间,对于该时间来说,可以说无法对企业在人才方面的需求进行满足。以工程施工类专业为例,因工程在结构形式、所处环境、工程类型、建设标准以及材料方面不同情况的存在,也将因此对技术人员专业能力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三年的时间内,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如果对其中单独类型的工程技术进行掌握可以说即是非常难得的情况,无法对毕业后独立工作需求进行满足。对此,建设类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以及机制研究方面,即需要能够做好现代建筑行业特点的充分联系,以此为基础做好创新与探索。四、教学设计
在具体教学中,其主要内容有:第一,基本框架设计。在高职教学活动开展中,需要将以往订单式人才培养获得的成功经验以及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其余地区现代学徒制试点获得的经验进行积极的借鉴,在对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用人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从业人员职业生涯发展当中不同阶段的能力需求进行准确把握。同时,要同我国职业资格考试相关条件相结合,将职业基本目标确定为二级建造师,将职业重点目标确定为一级建造师,进一步拓展培养周期,对现代学徒制周期的拓展模型进行构建。培养周期共五年,其中,在高职院校进行就读的三年时间是学校主导环节,在毕业后五年则是企业主导环节,以此形成院校同企业相衔接的培养周期。同时,对培养目标进行改变,将开始能够顶岗的目标实现对一级建造师的拓展,以此为基础对现代学徒制目标拓展模型进行构建,以此对学生从入学到成为一流建设人才的过程进行培养,在将上述内容为目标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实施措施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制定;第二,试点设计。在试点确定环节,需要对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建设企业进行选择,同其对长期合作协议进行签订,保证该过程中校企间能够实现全面的融合,在合作交流的情况下对校企分工职责、人才评价、成本投入以及不同阶段当中双方各自的参与度进行商定,同时对教学内容、考试评价、学生教育管理、培养方案等进行制定。要在合作当中共同 进行学习工作、教学实践、招生招工、资源建设共享以及证书获取等工作,对学校在校期间节假日以及第二课堂进行安排,使学生能够有机会进入到工程实践活动当中。同时,需要对学校的EMS系统进行充分的应用,对校企师生的工作平台进行建立,通过网络的方式做好评价、交流以及教学。也需要对整个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跟踪,对于遇到的问题,需要及时做好梳理商讨,对高职教学中适合应用的实施细则进行总结与推广;第三,过程管理设计。在过程管理方面,需要对双导师、双班主任制度进行实施,保证在学生培养的周期都能够对“传帮带”进行实现。在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可以对企业导师进行聘请,使其作为学生教学当中的兼职教师,根据整个过程中其所具有的参与程度做好课时费的给予。在毕业后,企业也需要聘请教师在企业当中兼职,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其相应的补助。在企业,则可以由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担任学生的班主任,在引导过程中将目前建筑行业的新技术、新材料应用,企业发展情况以及企业文化等实现对学生的介绍,在全程参与的情况下对不同学生特点进行了解,保证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培养以及因才定岗;第四,合作共赢设计。在该模式当中,学生在进入到高职院校之后,即可以说成为了企业的准员工,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对企业技术资源、资助以及文化教育进行全程的接收。在院校中,企业专家即是兼职教师,而在企业中,学校教师即是兼职的技术人员,通过学生、教师同专家这几方面的联系对合作共赢、共同提升的良性循环进行实现。五、具体实践
在实践当中,其主要内容有:第一,联系我国建筑工程特点以及资格考核相关标准,对“3+5”共8年的现代学徒制培训周期进行制定。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职业素质以及岗位能力要求进行确定,对各个阶段的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以及知识目标进行明确。同时,也将对该周期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即变化成为“2+1+2+3”周期,即在学生进入到学校的前两年,将统一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第三年进行顶岗实习。在毕业后,两年内对二级建造师进行考取,在五年内考取一级建造师。在整个教学培养的过程中,对双导师、双班主任制度进行应用,在院校的过程中对同步培养方式进行应用,在毕业后,在需要在同工程特点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学生开展差异化培养。在该过程中,本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体现在:第一,培养目标创新。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拓展,则能够使学生在双导师指导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不同工程类型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提升,帮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实现更多工作过程知识的获得;第二,培养模式创新。通过在校三年同步培养、企业五年差异化培养以及双导师、双班主任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帮助企业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高度的融合,帮助校企双方能够成果共有、资源共享、互培互兼,对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难题进行有效破解;第三,主体地位创新。在该模式中,将会给学生双重的身份,即学校的学生与企业的准员工。在该种新主体地位下,则能够更好的教之有用、因材施教。同时,通过拓展型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的应用,也能够使学生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能力,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