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珍英 刘 静/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
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基地,在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尤其受到国家的重视。中办、国办在2017年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2018年,教育部再次颁布相关文件,提出要陆续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计划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00个左右。由此可见,高校教育是承载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基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高校教育融合发展是时代话题,高校有引导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时代使命。高校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互融合是双方互利共赢的良好契机,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不断升华;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管的继承人还是从高校中走出去。中国传统文化要根植于每一个大学生心中。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介绍
此次调研的对象是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专升本学生。通过问卷星发放网络问卷,回收到的有效问卷为836份。此次参加调查的学生,涵盖了大一到大四、多个专业的学生。其中参与调查问卷的大一学生人数有378人,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比例为45.22%,参与调查问卷的大二学生人数有187人,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比例为22.37%,参与调查问卷的大三学生人数有206人,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比例为24.64%,参与调查问卷的大四学生有48人,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5.74%,其他的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比例为2.03%;在专业院系分布上,参与调查问卷的文史类学生人数为150人,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17.94%,参与调查问卷的理工类学生人数为177人,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21.17%,参与调查问卷的经管类学生人数为468人,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55.98%,参与调查问卷的艺术类学生人数为41人,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4.9%。以上便是此次调查问卷的数据分布以及数据来源的基本情况。(二)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态度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分析来看,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并且感到自豪的人数远远超过了与倾向于传统文化不排斥西方文化的人数,这也就说明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颇深,且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正统思想,对中国近现代的新思想有非常大的影响。无论是外交政策,国家政治管理,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都或多或少包含着儒家的一些思想观念。这也说明了儒家思想中的有些思想观念仍然可供近现代借鉴以及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的古典名著中,有很多名著对现在仍然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除此以外,我国还在不断努力的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开展《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等活动,这些节目能够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的时代潮流中去,并且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效。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经常关注的这类节目人数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30.02%,偶尔关注的人数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66.27%,而不关注的人只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3.17%,这些数据也就不难看出,这些节目的播出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仍然对当今的社会影响深远,也需要我们不断传承,不断汲取其精华。
(三)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挑战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代代传承,这就给我们出了个难题:“如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国家的政策方针,国家应当就”如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问题制定相关的政策,并且制定相关的鼓励机制,鼓励人们积极的参与到传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去。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要顺应历史的潮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中。“当代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方式哪一种效率最高”问题的调查,从数据中看出,网络传媒、电视传媒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传播传统文化应该与时代潮流紧密结合,脱离时代潮流的传统文化必然得不到传承与弘扬,我们应该积极的以各种符合时代潮流的方式传播、传承、发展、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多元化、多样化传播传统文化。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播、传承、发展、弘扬。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在了解和继承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虽然国家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步伐上逐渐加快,但是当传统文化一旦触碰到现实问题,加上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产生怀疑和误解,甚至令人们丧失了基本的文化素养。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现象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大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重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让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我们内心。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高校教育融合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放异彩。(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
国家提倡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根植于传统文化,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血脉的延续,做好传统文化教育是做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前提。在现代文化环境下,在各国文化不断交流和汇通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合理资源,继承传统、创新传统,将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当代文化融通。(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与高校育人的目标一致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衰败,但从未中断,一直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几千年的历史还是现如今的事实,都能够证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开放、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特殊性质。无论追溯到汉唐时期,信仰文化在我国的流传,还是宋明时期,阿拉伯文化和波斯文化的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没有被弱化,反而吸收和借鉴了这些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再创了中国文化的辉煌。我国传统文化能够以包容、开放的姿态接纳并结合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特点进行整合、转化,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许多新的活力,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文化渗透,依旧能够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同时也为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教育内在互动融通
十九大报告提出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地转化以及创新性地发展,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能够焕发恒久的魅力,最终彰显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现实意义,体现出其宝贵的当代价值。高校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互融合,通过科学的方法培养大学生,同时不断鼓励当代大学生发扬实践精神,开展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教育更多的彰显了世界文化的相互渗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融入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教育,使得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世界文化的惊涛骇浪中能够站稳脚跟,踏实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