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缘/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化。作为社会组成中的两个重要部分,文化与政治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一项,书法在中国历史上扮演有极为重要的角色。对此问题,既有研究已有所关注,但仍有较大不足。本文拟通过考察书法与政治的关系,来研讨书法在魏晋隋唐时期国家治理与整合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政治与魏晋隋唐书法艺术的内在演变及传播
魏晋时期,新书体悄然兴盛,人们对于书“法”的理解取得突破。“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籀篆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①魏晋时期草、行、楷书得到土族阶层认可,是新书风形成的信号。“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课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②汉朝时新书体不在课吏之列,西晋时“勖领秘书监,立书博士,置子弟教习,以钟、胡为法。”③行书,楷书也成为“传秘书,教小学”④的书体;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在书法理念上,展现出“人的自觉”的艺术表达倾向。新书风滥觞于汉魏时期。至于西晋,人们日常书写的是新体的楷、行、草书,公文碑志则沿用旧体的篆、隶书,新体旧体平分秋色。南方东吴的书家都擅长旧体,例如皇象就是章草大家。他不同于钟繇之立足于顺应潮流的楷、行二体,但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传递汉代张芝之章草发挥重要作用。皇象和钟繇构成了传统与创新的两极,对东晋和南北朝的书法发展给以积极的影响。⑤
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新书风伴随士族南迁而至江南。东晋初年的书风尚未成熟,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家们将新体书法发展到了新阶段,使得新体书成为主流。此时,南北书风形成“今妍”与“古质”⑥并立。南北朝时期,南北并立依然存在。由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梁朝书家王褒入关以及隋文帝统一南北方,新书风的中心随之北移。南朝的今书在全国范围建立主导地位。
魏晋时期,政治对书法艺术的内在演变及传播之影响不仅限于此。宗白华曾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⑦魏晋时期山河破碎,政治动荡,在社会的不稳定与政治的约束力相对松弛的双重条件下产生了魏晋玄学,对人生的再思考激发了书家的艺术创造力,将个人的所思所想所感体现在书法上,形成新的书法观念。
隋朝的书法艺术以楷书为主,承前启后,逮及唐朝,则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初唐时期以楷书、行书为主。代表书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⑧。中唐时期呈现出真、草、篆、隶、行争相竞技的欣欣向荣的雍容景象。就隶书而言,有梁界卿、郭谦光、吕向等书家,一改唐初隶书频现楷法的弊病,法度严谨,最终融汇成独具一格的唐隶。就楷、行书而言,有徐浩、颜真卿等书家,“怒貌抉石,渴骥奔泉”⑨,不同于初唐及盛唐以二王为主的遒媚妍丽,以雄强之姿博得一席之地。就篆书而言,李阳冰、史惟则、鞭令问影响深远。晚唐书法以“体势劲媚,自成一家”⑩的柳公权为首。此时书风已由肥健方正日趋瘦劲,书坛也渐呈凋敝之象。
政治对书法发展之影响不仅限于环境背景一项。譬如,东晋时期门阀政治对权力与文化等形成垄断,“博哉四庾,茂矣六郄,三谢之盛,八王之奇”。?因此,当时许多书家都出身望族。南朝统治者吸取东晋教训,转而把权力更多的交给寒门庶族。王俭曾感叹“我虽有大位,权寄岂及茹公邪”?,这也是南朝出现寒门书家的原因。初唐时期唐太宗推崇二王,因此初唐年间研习王字遂成风尚。武则天与褚遂良素有龃龉。因此,时人对于褚遂良的书法多有贬语。唐玄宗喜欢隶书的宽博,使得中唐时期的书法无论书体普遍呈现出雄厚的风格。
二、少数民族及边疆地区的书法艺术养成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书法艺术逐渐传播至少数民族及边疆地区。鲜卑族的北魏政权实施汉化改革后,多任用善于书法的汉族士族文人书写诏令。例如崔氏父子就被拓跋氏召来司事诰令。“玄伯自非朝廷文诰,四方书撇,初不染翰,故世无遗文。尤善革隶、行押之书,为世模楷。”?“天兴中,给事秘书,转著作郎。太祖以其工书,常置左右。太祖季年,威严颇峻,官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浩独恭勤不息,或终日不归。太祖知之,辄命赐以御。”?随着汉化的深入,“太和中,充州人沈法会能隶书,世宗(宣武帝)之在东宫,敕法会侍书。”?这体现出伴随北魏汉化程度加强,书法艺术的传习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北魏后期,由于南朝士人北迁与北魏完成汉化,南朝新书风迅速风靡北朝,北魏的书风逐渐向南朝靠拢。这可视为鲜卑族的书法艺术的逐步汉化。除此之外,其他少数民族也涌现出不少书法家。譬如,南朝刘宋时的沮渠京生,西域匈奴人,官封安阳侯。一生翻译经文多部,世称“经生体”。?据《佩文斋书画谐》及《昌平州志》记载:“不空,西域人也”,曾奉诏书。其书法造诣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少数民族与边疆地区的代表,上述几则事例体现出唐时少数民族与边境地区对于中原书法艺术的自觉,表明少数民族及边疆地区的书法艺术养成,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三、书法与官员录取及铨叙
东汉末年,由于战乱频仍,旧有的选官制度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急需建立起新型制度。公元221年,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中正官一般由本籍在中央任职的官员兼任,由其评定“九品”。?作为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客观情况,士族的家庭教育不以培养才智为重点,书法、医学等技艺的传授则更为广泛。其中,书法的优劣更成为个人才学的重要标志。在这种情况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许多士族,书家辈出。如王羲之出身琅琊王氏,历任要职,世称“王右军”;镇东将军卫瓘出身河东卫氏;北魏开国功臣崔玄伯官至白马郡公,出身清河崔氏。及至唐代,在科举考试中,“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其中书科的考试内容就与书法挂钩。“大凡参加考试不论出自京都两监的生徒,抑或由州府举选的乡贡,一般先口试,然后笔试《说文》六帖,《字林》四帖。懂得训诂兼能杂体书法者为及第。”?通过作为选官制度的科举制度并不等同于获得官职,还需经过吏部“凡择人以四才,校功以三实”?的铨叙,其中以“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道美;四曰判,文理优长”?的“四才”为主。所谓的“书”就是书法,和“判”一道,是“四才”考察的重点。
科举制度与四才制度的推行极大地刺激了唐代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对于此一特点,后人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宋人马永卿《嫩真子》便评论称:“唐人字画,见于经幢碑刻文字者,其楷法往往多造精妙,非今人所能及。盖唐世以此取士,而吏部以此为选官之法,故世竞学之,遂至于妙。”?马氏进士出身,从学刘安世二十余载,颇有学识。马氏之外,赵彦卫在所著《云麓漫钞》中,亦指出:“唐人书皆有楷法,今得唐碑,虽无书人姓名,往往可观。说者以为唐以书判试选人,故人竞学书,理或然也”。?赵氏为宋宗室,同为进士出身。史载其论著颇长于考据,所论当更具深度及可靠性。
由此可见,在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在官员的录取及铨叙的过程中,书法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这一地位又推动书法艺术本身取得重大发展,相互促进,意义非凡。
四、结语
以专题看历史,多半会将书法史与政治史相割裂开来,而文化其实深受政治影响,又会反作用于政治。因此,本文将文化与政治作为整体,研讨魏晋隋唐时期政治如何影响书法的演变与发展以及书法如何推进国家的治理与整合。就魏晋隋唐这一历史时期而言,我们可以看到,政治环境与统治者的偏好会影响书法书风及流派;书法的演变过程体现出少数民族及边疆地区文化认同感的增强;通过影响国家选官用人,书法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颇为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时至今日,书法的作用仍然不可小觑。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值得传承和发扬。书法艺术能团结中华民族,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树立。书法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能够陶冶情操、立德固本。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该研究虽然着眼于古代,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卫恒:《四体书势》.
②赵壹:《非草书》.
③房玄龄:《晋书·荀勖传》,转引自黄永年.黄永年文史论文集(第四册)·文史论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5:202.
④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A].乔志强.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183.
⑤朱天曙.书画篆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19.
⑥“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虞龢.论书表[A].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50.
⑦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研究(总第125期)·魏晋书法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2.
⑧张怀瓘:《书断》李嗣真:《书品》.
⑨司空图:《书屏记》.
⑩赵莹:《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柳公权传》.
?窦臮:《述书赋上》.
?司马光:《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三年》.
?魏收:《魏书·崔玄伯传》.
?魏收:《魏书·崔浩传》.
?魏收:《魏书·江式传》.
?陈云华,史晓明.新疆古代书法史[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11.
?文捷.北大24堂国学课[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156.
?杜佑:《通典·选举三》.
?杨军.跬步集——杨军书学论文集[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42.
?赵莹:《旧唐书》卷四十三《职官志》.
?宋祁、欧阳修:《新唐书·选举志下》.
?孙文光.中国历代笔记选粹(中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62.
?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