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颖 樊 华/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3+4”分段模式是推进多元化教育的人才培养创新。前三年由中职学校培养,经考核合格升入四年本科学校培养。“3+4” 中职段毕业可以胜任一线的岗位技能型人才要求,本科段在此基础上则要实现专业综合能力的再提升。如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预期的高一级应用型专业人才,成为承担本科段培养院校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三结合一递进”的双螺旋式,使“3+4”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特色性。
一、“3+4”分段模式人才培养现状
由于招生规模的持续增长,“3+4”本科段培养院校承担了更多的培养任务,对“3+4”本科段势必会存在与普本进行一统性培养的情况,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与考核等环节中,不能鲜明地与普本相区别,教育理念僵化,课程陈旧,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在所难免。“3+4”学生与普本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水平与普高学生相比较为薄弱。中职的专业教学课时有限,课程学习简单浅显,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不够深入。在实践环节,中职段重“基础技能”本科段重“技术应用”,如果在本科段不能很好地参与企业项目的实战,则无法达到应用人才的培养效果,最终结果可能会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被企业所用。
二、“三结合一递进”的双螺旋式人才培养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螺旋模式
依据DNA“双螺旋”的机理,可以非常准确地表述企业培养链与学校培养链相互融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发挥。人才培养的双螺旋式是由企业培养链和学校培养链交互组成的形式。“3+4”学生在本科段既要参与企业课程的学习、也要参与学校课程的学习。通过两个培养链条的交互,将岗位的认识期、实习期提前,将企业要求的专业知识及实战性技术技能融入到本科段的教学中去。两个培养链通过“三结合一递进”的四大关节进行交互与融合。(二)“三结合一递进”双螺旋式的基本内容
1、两条培养链一条是学校培养链,即学生在学校完成所学课程,主要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部分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训课程;一条是企业培养链,即学生在企业完成所学课程,主要有部分专业课程、企业课程和企业实战课程。学校培养链与企业培养链交替并行。
2、“三结合”
一是指目标结合。企业人才需求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相结合,打破原有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人才需求方向不同或方向偏离的现状,使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趋于一致。
二是指课程结合。实现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的贯通,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的贯通。针对培养对象公共基础类课程底子较薄的情况,对公共基础课的要求可以结合企业实际应用需要进行调整,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有针对地进行学习。将校内实训作为企业实践的先导与补充,扩大企业实践的比重,提高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的贯通,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三是指资源相结合。利用好企业的设备资源、项目资源、人力资源、培训资源,同时与校内的设备资源、课题研究、师资等相结合,做好资源的共享,形成更强大的人才培养资源保障。
3、“一递进”
是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递进式学习。学生先在校学习基础课程,补足中职段专业基础理论的不足,打好专业理论基础;到企业进行集中认识实习,深入了解企业,加深对企业岗位的认识,梳理自身理论学习和技术技能的薄弱环节;针对薄弱环节进行理论的再学习,这部分既有学校课程也有企业课程,实现专业理论水平和岗位技术水平的再提高;最后进入企业实战项目进行演练,逐步达到岗位的理论与技能要求。
(三)“三结合一递进”双螺旋式的创新意义
教育的宗旨是以学生为主体,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3+4”的学生在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综合实践等方面比普本学生有更早的学习和更多的演练,在人际沟通、道德修养和职业品质等方面也有更多的受教机会,更安于基层工作。企业以追逐效益为根本,在人才的选择上会综合考虑岗位胜任能力,专业的可塑性以及道德品质等方面因素,尽可能地缩短实习周期、减小培训成本,使人力资源更快、更有效地实现价值。尊重企业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从“出口”上找解决办法,找到符合学生个体成长的培养途径,培养出用人单位满意的人才,是“3+4”培养取得实效的必然出路。“三结合一递进”的双螺旋模式建构了一个企业与学校交替互补、互动融合、彼此成就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人才预期目标融入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制定,将岗位要求贯穿在培养的过程,将企业合格选聘的标准纳入学生的考核,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条培养链中交替学习,既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解决了人才供需的矛盾,实现毕业即可就业、企业即可聘用的双赢结果。“三结合一递进”双螺旋式人才培养既强调了学校对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实训课程的教授,又满足了学生对企业的认知、企业知识和企业实战的演练,体现了人才供与求的一致要求,从社会经济发展、企业需求、学生个人发展等多角度具有人才培养的创新意义。
三、“三结合一递进”双螺旋式的实现
“三结合一递进”双螺旋式人才培养的实现需要学校、企业、社会多方的配合,尤其是承担本科段教育的学校,要坚持教育的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1)要进行广泛调研,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对就业去向较集中的地方经济、区域经济有足够的分析,对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人才选聘标准、企业知识结构要求、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等进行汇总整理。根据调研情况进行人才培养的定位,拟定初步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
(2)做好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在不降低培养要求的情况下,合理地设置课程。确定校内课程、企业课程、校企共同指导课程。细化课程内容,做好企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进度、实习实践要求等审核工作。指导学校专职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督促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拓展教学内容,做好与企业课程的衔接。
(3)与企业进行联络与对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审核企业资质,做好实习企业的备选,对可利用的企业资源进行评估,与校内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进产学研项目的合作,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设备的投入,与企业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建立企业导师的选聘制度、考核制度、薪金制度,选聘专业水平高、岗位技术强、责任心强的企业人员担任导师,形成校内、外师资团队。
(4)建立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平台以及课程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和知识薄弱环节选择企业及所学课程,企业也可根据用人需求,选择合适的实习学生。建立学生课程考核标准,尤其要完善企业课程的考核,细化企业课程的学分置换,优化毕业条件的设置。
(5)做好专业论证,邀请校内专家、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等,对人才培养定位、方案、计划、课程等进行充分论证,加强人才培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根据意见、建议做好培养体系循环完善的工作准备。及时进行教学效果和教育成果的评估,定期做好调研与论证,调整教育教学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