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琴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中国对外宣传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讲话“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不仅是经济腾飞,国家富裕;还体现在文化艺术生机勃勃生命力和多元性。加强软实力建设,塑造中国国际形象,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化战略,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在对外交流中,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人类以语言为家园,以文化为根基。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形成的人类社会的“生态系统”。利用好语言,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把理讲出来,把文化传开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近几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了多部关于中国题材的纪录片,这一系列纪录片为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作了很大贡献。我们以《中国故事》(The Story of China)为例,这部纪录片解说词和画面完美结合,将中国历史和文化结合起来,让西方观众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中国故事了解中国古代和现代。这部纪录片之所以能成功地让西方观众接受和理解,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通过中英文字幕分析和学习,来了解在对外宣传中国历史和文化时,如何成功地将翻译补偿应用到字幕翻译中去。
一、生态翻译观
胡庚申教授提出关于生态翻译理论,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待翻译活动,将生态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关注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并提出生态翻译的基础性研究理论:翻译适应论或选择论,这是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胡庚申教授最先“生态”和“适应”是生态翻译学的两个核心概念。适应学说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学说的核心理论。胡教授将这一生物进化理论引进到翻译学领域,以适应和选择的视角来解读和指导翻译过程,并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学说作为生态翻译理论的根基。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角度来指导翻译活动。胡教授将生态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对于翻译活动的理解是: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译者是中心,起主体性作用。翻译活动正是要适应由源语和译入语构建的生态环境,译者若想写出最佳的译文,就要从多维度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且对译文作出适应性选择,最终创造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译者需要在选择中适应,在适应中作选择,两者并非独立完成的,译者在此过程中实现源语与译入语之间多维度转换。二、生态翻译的翻译补偿策略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立足于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是一种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表现为一种整体性思维、有机性思维、关联性思维和过程性思维,既注重分析与综合的统一与结合,又注重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行为的影响和制约。其核心理念就是:翻译即生态平衡;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和选择。翻译过程中的由于文化差异而出现的翻译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故事》以纪录片得形式再现了中国的历史魅力,中国鲜活生动的现代生活,主持人迈克尔·伍德是享有国际知名度的历史学家、作家,主持人在《中国故事》表述方面按照西方公众思考的特点,通过接触现场人物和生活的写实手法,向观众展示真实的中国社会。迈克尔·伍德的主持风格热情而客观,采访的人中,既有专业人士,也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也有不少能够讲流利英语专业人士,西方观众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进行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一)语言维度的翻译补偿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认为语言之间具有有不可译性,因为不同语言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异,思想取决于语言;每一种语言都导致一种特别的世界观。“语言补偿”(Linguistic Compensation)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语语言形式的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也就是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过程。语言作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汉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不同的语言系统赋予了两种语言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会具化在语音、语义、修辞以及语法上。好的译文必须根据源语言所在的具体语境,进行恰当的改动和变更,让译语更加顺畅合理,更契合目的语观众的语言习惯和逻辑思维习惯,同时还能保留源语言的本义。(例如1)四川山峦起伏,重峦叠嶂,当他们逃至山林,唐太宗原以为逃出皇宫就很安全了。But when they got into the hills—because he was making for Sichuan,which was hilly,wherehe thought he would be safe.(例如2)就这样,杨贵妃颈悬绸带,命殒山林。Among them was the Lady Yang,strung up on a tree on a silk cord.(例如3)无数的民众,流离失所,尸横遍野。An enormous number of people were killed or displaced.这几句字幕翻译,汉语译为四字词组或四字成语,这是英汉语言词法 和句法结构不同,在两种语言生态环境中作了适应性转换。
(二)文化维度的翻译补偿
“文化的不可译性同语言的不可译性相比通常不是那么绝对”。德国翻译家威尔斯(Wolfram Wilss)认为这种不可译性可以通过补偿加以解决。在功能对等的基础上,在一种语境中相关的情景调适为另一种语境中的情景,这种调适应就看作是补偿。每个民族不同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信仰和风俗习惯等赋予了不同文化以独特个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语言转换中的文化缺省。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译入语文化去决定相应的语言选择和语言组织,达成观众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为契合译入语文化进行文化维度的适应性转换,即文化补偿(Cultural Compensation)。(例如4)中国之于东方的影响,正如罗马之于西方般的深远。China's influence on the East was as profound as Rome in the Latin west.(例如5)在公元七世纪的东方,条条道路通西安。In the East,in the seventh century,all roads led to Xi'an.这句字幕译文显然是,来自于西方观众熟悉的“条条道路通罗马”的翻版。只不过把西安和罗马做了一个对比,这样让西方观众对于西安曾经的辉煌和国力的强盛就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三)交际维度的翻译补偿
威尔斯的补偿理论观点阐述了补偿应当兼顾源语和目的语文本达到文本的交际性同步,补偿范围界定在语言内外,补偿的基点置于句子和篇章结构,注重语言的对等和语言的交际功能,为解决语言和非语言差异造成的不可译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交际补偿”(Communicative Compensation)是指在交际维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要求译者在完成语言维和文化维之后,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例如6)上面写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A happy land of mountains,fruits and flo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