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红梅/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管理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图书馆的管理也要保证科学性,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结合服务人群的特点实现管理创新。在当前信息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途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书馆管理要结合信息社会的特点实现管理创新,以提升图书服务的效果。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创新存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高职院校在发展中没有充分重视图书馆的建设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具有多种作用,首先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其次还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课外课堂”,另外还是科学研究的信息中心,因此图书馆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信息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与建设需要结合信息环境的特点,但是从发展效果来看,部分高职院校的图书馆较为滞后,主要体现在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难以保证图书馆的发展建设。另外在图书管的设施方面也存在投入不足的现象。在图书馆的制度方面也需要改进。(二)管理模式和人才结构存在缺陷
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来看,管理模式没有结合信息环境进行改进,管理模式落后。从人才配置来看,图书馆的行政管理有些归教务处管辖,有的归办公室管理,并且许多时候存在多头管理的不利局面,这种管理模式对图书馆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图书馆的自主发展受到局限。此外,图书管理的图书管理人员多为学校的闲杂人员,存在工作效率低下,作风松散、主动性不高的问题。在当前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技能,但是部分院校的图书馆管理人员或年龄偏大,或专业知识残缺。图书管理或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缺乏,因此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低下,管理创新难以实现。(三)信息化建设滞后
由于信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的管理也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但是部分院校的图书馆在信息化发展方面还存在许多的弊端。由于国内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部分地方院校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由于投入不足,导致整体效果不是很好。 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虽然引进了先进的硬件设备,但是由于存在技术力量不足的制约,图书管理的平台没有建立起来,信息化的发展受到影响。二、信息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实现管理创新
(一)提升对信息的识别能力
在信息环境下,信息的来源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信息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信息可以来自于多个方面,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也多种多样。由于信息数量的持续增加,信息内容变得多元化,图书管理有了新的标准。图书管理要有信息的识别能力。管理人员具备了高标准的信息识别能力,可以有效识别信息的质量。图书管理在信息环境下需要从网络获取相关的信息,如果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的图书管理素质,对于信息的质量难以有效的识别,对信息的价值难以做到正确判断。因此图书馆员需要提升专业素质,面对网络上的各类信息,可以有选择地加以识别和利用,以此来提升图书管理的信息服务质量。(二)具备信息的处理能力
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信息可以快速实现更新。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也要结合网络中信息传播的特点,在信息变化中获取有价值、高质量的信息。另外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也要转变原有的管理模式,适应信息条件下图书馆的发展。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要结合院校的特点关注相关科技发展动向,特别是高科技术的发展现状,管理人员还要关注图书市场的变化,要主动学习新知识,保持个人知识的更新,在知识上要紧跟信息社会的发展。
图书管理人员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在发现信息后,要结合信息的类别进行处理,根据信息的使用价值,去除不具有使用价值的信息,筛查信息并对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分类管理,依据信息的类别归纳整理,可以方便师生的使用。信息实现高质量的处理后,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不同需要的用户,可以最大化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信息环境下,由于信息的种类多种多样,除了大量的中文信息,图书管理人员还要面对不同种类的外文信息,因此图书管理人员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外语能力有利于实现信息的增值服务,扩大图书馆的服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