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师范大学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顺应改革开放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项目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高校学生教育中,要发掘创新创业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创业的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端正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些都是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与需求的。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工作范围涵盖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辅导员应当与时俱进,认清形势所需,从自身工作内容出发,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指导与管理队伍的重要力量,使这项工作始终融入、贯穿到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本文从一名一线辅导员的工作实际从发,通过案例的分析,进一步探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问题。
二、案例概述
小周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大二学生,该生入学后,学习刻苦努力,在大一时就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但是该生性格内向,人际交往困难,与班级同学沟通较少,班级活动参与度低。辅导员根据学生的特点,借用竞赛指导、创业沙龙、日常走寝、周末集体活动等平台,与其交流谈心,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过一年多的竞赛生活,该生变得乐观开朗,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党员发展时群众基础有了明显提高,同学普遍反映小周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参与的“采禾”项目获得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大赛金奖、浙江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和浙江省“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三、解决思路
首先,“知己知彼,探本溯源”。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学生的性格表现是日积月累发展的结果。了解形成历程,掌握思想动态,发现行为特点,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其次,“对症下药,锲而不舍”。根据学生的特点,与该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以此展开工作。同时改变学生的性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跟进工作。最后,“习以为常,知行合一”。让学生养成新习惯,培养创新思维,在新行动中形成新性格,积极引导学生在新性格下进行职业生涯探索,脚踏实地,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四、实施办法
(1)谈心“摸底”,投其所好:辅导员与小周进行谈心交流,充分了解该生性格发展的过程。小周是宁波慈溪籍学生,父母从小在外做生意,自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附近同龄的伙伴也很少。高中以后,父母对她要求很高,她也渐渐习惯了安静的学习。进入大学后,她感到很不适应,时常想参与各类活动,却总感觉自己格格不入。辅导员得知该生进入大学后,热衷于实验室科研,就经常鼓励她多和师兄师姐沟通。之后辅导员与实验室导师商量,建议该生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参加浙江省创新创业竞赛。(2)借机“引导”,循循善诱:大二学年,该生积极投入“采禾”彩稻项目,利用实验室知识,负责项目的应用场景转化和技术支持。该生对竞赛兴趣浓厚,辅导员借助竞赛指导,日常走寝、班级活动等平台,引导该生积极与他人沟通。在竞赛指导环节,多次让该生尝试路演和答辩,大方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团队讨论时,认真听取该生建议;该生生日时,团队成员聚餐送祝福;积极鼓励该生参选班干部,参与班集体活动,加入班级建设。慢慢地,该生习惯与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也渐渐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开始主动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沟通。
(3)启发“自省”,焕然一新:小周先后参与了浙江省“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浙江省“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和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大赛。备赛期内,辅导员多次带小周参与创业沙龙,进一步培养该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每一次创业导师们的分享,都让她感觉到收获良多,尤其是导师们强大的自信心和感染力。在“小挑”和“互联网+”都只获得银奖的情况下,很多队员都打算放弃后续的“职规赛”,小周却从未想过放弃,她给队员加油打气,与他们回忆备赛的时光,讲述自己的改变。最终小周的坚持,也让他们的项目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成功将“职规赛”金奖收入囊中。
(4)信念“阐明”,砥砺前行:大三学年,职规赛结束后,辅导员多次让该生作为优秀学长学姐典型给新生做创新创业竞赛的经验分享。在分享中,小周多次感慨这一年多来自己的蜕变,从不敢沟通到多次的答辩经历让她更加坚定自己的“创新”之路。此后,辅导员也多次与她沟通,希望她能够铭记竞赛时光,脚踏实地的从事实验室科研工作。前不久,她主动告诉辅导员,最近自己在撰写论文,希望能够成功的在SCI权威期刊上发表。同时努力争取研究生推免资格,读研深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和科研能力,在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