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经济学院
一、国内外高校国际交流项目学分转换研究背景
随着国际高校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学分转换和成绩认定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难点之一。目前国内学者有的从学分转换的本质进行分析,梳理了欧美等国家的学分转换机制,为我国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有的学者基于本校学分转换管理工作现状提供了改进措施。但由于不同省份高校间存在区域、学科建设、发展水平等差异,导致学分转换的具体实施办法有所不同。另外,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与中外合作办学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国际交流项目多为短期交流不涉及学位认证,中外合作办学为学历教育,涉及学位认证。国内关于学分转换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海南省高校国际交流项目学分转换的系统性研究。二、海南高校国际交流项目学分转换现状
据海南省教育厅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海南省与海外65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共406所高校建立友好院校关系,另在全球范围内与47所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全省19所高等院校,仅有1个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绝大多数高等院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停留在不涉及学历教育的短期交流,国际交流项目学分转换方法依然是有待探讨的课题,现阶段高校学分转换实施办法和具体操作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无序性。三、海南某高校学分转换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交流现状
该高校于2008年成立了国际交流合作中心,负责学院的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的教学、学生管理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2015年,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改组成国际交流合作处,将教学管理职能下放到各个二级学院。现国际交流合作处更专注于国际交流项目学分转换、中外合作办学的申办等行政服务职能,但国际化程度仍较低。目前尚未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多为短期交流,如一学期交换生、两周游学和冬夏令营等。同时国际交流尚未实现双向交流,始终停留在国内向国外输送学生的单向交流。(二)存在的问题
1、项目设计该高校国际交流项目的合作院校主要为新西兰某理工高校,参加项目的学生赴新西兰进行为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短期交流学习。项目之初为扩大校际交流,为学生提供走出去的平台,对交流学生的专业未加限制,出国后主要以语言课程为主,导致学生回校后无法将语言课成绩转换为专业课成绩,使得成绩认定存在问题,不仅影响后续的学习,而且影响学历学位的取得。因此国际交流合作处、教务处及二级学院考虑实际情况,不得不特事特办,使得学分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主观性、随意性较强,所需转换课程相关性不高,认定程序不规范等种种乱象。
2、国际交流管理体制不完善,各相关机构缺乏统一管理
虽然经过了近10年的摸索和调整,但该校国际交流项目管理体制依然不够合理,学校已有的政策和管理条例无法落到实处,给学分转换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此外在项目的运行和管理方面,国际处负责项目的前期开发、合作院校的选择和项目协议的签订,二级学院负责选拔参加项目的学生、指导学生赴境外交流课程选择和学生回国后根据所学课程与本校课程的相关性进行转换认定,教务处负责教务系统中学生信息的变更、最终认定成绩的录入等。各部门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等、沟通不畅等问题,无法密切配合,导致认定所需时间较长,办事效率低下。
3、中外高校管理模式及评价体系的差异
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在教学体制、课程体系、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直接增加了学分转换的难度。以新西兰某高校为例,新西兰高校的教学体制按级别区分,新西兰课程1级至6级对应国内专科三年至本科四年的学习。此外,大多数欧美国家评价方式以A,B,C,D区分,转换成国内百分制时很难对应准确分数。同时,课程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也存在较大差异,相近专业的基础课和选修课的设置也不尽相同。
4、目前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足
海南省部分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缺乏国际视野和开展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管理的业务能力,此情况在民办高校尤为突出。
四、学分转换方法的改进建议
(一)完善学分转换基本原则
(1)除了思想政治类课程需在国内完成学习外,对于学生在国(境)外修读的课程,学校根据其课程内容、难易程度学时数等对成绩进行认定。(2)学术水平高于或等于本校的,课程转换时成绩不变;低于本校的,将对成绩做适当降低。
(3)符合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课程,可以转换为必修课,相关联课程可以转换为选修课或公共课(通选课),其他无关课程只能转换为公共课(通选课)。
(4)某些国(境)外学分体系与本校相差较大,无法按着学分直接转换,则可按照学时数对等原则进行换算。如国(境)外某高校修读某一门课程的时长为32个学时,按照16个学时对应1个学分的计算方式,则可将该门课程的学分转换为本校的2个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