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训安/云南省永善县志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我们足以了解到地方志的重要性,但修志是文化的记录传承,更关键的是要能利用,发挥地方志对经济的反作用,推动经济发展。不仅如此,党和国家也高度重“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国计民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中关键一步就是乡村振兴,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与此同时,我国也在加大地方志的修订编写工作,但应当意识到地方志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开展,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文化支撑。下面,就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途径进行分析:
一、地方志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振兴,振兴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上,还要提升乡村中整体的精神文化素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发展完备的乡村才是健康全面发展的乡村。同时,我们应当知道精神文明的发展能反作用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因此重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但由于我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由于长时期未关注到文化建设而偏重于经济发展,从而导致目前乡村文化领域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抓住关键,地方志作为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应当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利用其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从而实现乡村建设的健康式全面式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地方志事业经历了转型升级,由只注重于修志存史,编撰文书的工作,慢慢突破自身局限,关注教化育人甚至服务乡村振兴,国家发展的大局。地方志事业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其信息化建设、多元化应用的功能,让寻常百姓了解到地方志,提升乡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乡村中文化领域的发展。地方志事业的发展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了解一地的发展历史,立足历史,科学的可持续的推动乡村建设,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振兴。
二、地方志传承发展乡村历史文化
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在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同时,许多乡村也转为城镇,逐渐消亡。因此,记录乡村文化,不断传承发展优秀的乡村历史文化,十分重要,且刻不容缓。发挥地方志的记录作用,从而传承乡村文化,为村民守住精神家园,另一方面,也能培育村民爱国爱乡的情怀,提高其精神文化素质,进而提升文化自信。乡村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生长衍息之地,中国文化的根基和本原就在乡村,因此建设乡村地方志事业,传承发展乡村历史文化,解决现在乡村文化建设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对乡村整体的振兴具有深远意义。发展地方志事业,针对乡村建设发展特色志、摄影志,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留住乡村民俗、特色文化,从而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涵养支撑。另一方面,利用摄影记录留住乡村民俗,利用特色志传承开发乡村历史文化资源,让乡民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不忘来路,也能吸取发展过程中的教训,培养自身文化自信水平,以清醒的头脑应对当下。同时,摄影志的利用,改变了文化的载体和传承的形态,更加生动有趣,也能让乡民更有兴趣了解地方志,传播地方文化。生动直观的记录乡村发展历程,也扩大了地方志的受众范围,更能有效的传播发展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促进村民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总之,充分发挥地方志传承发展乡村历史文化的作用,培育村民的文化自信水平,从而助推乡村整体振兴。
三、地方志为乡村振兴提供信息化地情资源
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应当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进步,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信息化地情资源。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大数据时代来临,信息面临大爆炸,这都对人民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产生影响,针对此,地方志也应当积极适应时代潮流,推动两者之间的互相融合,从而促进地方志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创建地方志数据库的信息平台,将已编写成册的地方志转化为信息,录入各地图书馆系统中,后可将图书资源转化为信息资源,通过数据库平台实现资源的公开互享,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转化成数据信息,进而为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信息化优势。这样不仅能高效便捷的让广大人民群众接触到优秀丰富的地方志文化,利用现代技术也能节省成本扩大地方志传播范围。与此同时,地方志建设者还可以建立以各地地情信息和相关学者对地方志的研究综述为主的数据库和移动智能终端,不仅便利民众,拓展了信息获取途径,也能及时了解各地信息从而为政府制定合理的乡村振兴政策提供精确的信息支撑,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