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广西大学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日常已经离不开网络。据2018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0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10-39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70.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这表明网络的影响力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目前在大学生中不断发生校园贷、网友“面基”等与网络相关的事件,已经危及到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而我们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观的教育。二、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观的现状
网络信息安全观是指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规范和保障,确保在网络运行中的信息不被窃取或者使用等的观点。大学生大多时候在接触网络时总是带着好奇,冒险的精神,而不能精确区分网络信息的安全性,究其原因,主要如下:(一)大学生对网络的信息安全性意识较低
大学生因为涉世未深,所以不能十分精确的区分网络信息的对与错,只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揣测。大学生沉迷网络以致有或无意识进入“攻击性”网站。互联网在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广告业的发展,在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同时,具有“攻击性”的网站也在不断的向大学生招手,而大学生的好奇心很容易点击这些广告,进入背后的网站,产生的后果就是个人的信息被窃取。(二)关于网络信息安全观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大学生会利用网络平台赚取零花钱,如微商。在他们发现其赚钱方式简单,且来源速度之快导致大学生的欲望不断膨胀,而本身对法律知识欠缺的大学生为了赚取更多的钱,选择剑走偏锋,罔顾法律。三、当代大学生会造成网络信息安全观缺失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观远远达不到信息社会的标准,而大学生会造成网络信息安全观缺失不仅有主观方面的原因,还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一)主观原因
1、大学生自身不重视网络信息安全观中国现在处于一个比较和平的年代,有些大学生不具备网络信息安全观,他们认为,处于和平年代的他们没有什么秘密需要保守,于是在互联网的使用上会随意发布或者转发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些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很多时候都不留意周边网络环境是否安全,且在使用陌生软件时只关注软件的功能而没有注意到软件有可能泄露信息的其他设置。
2大学生心理不够成熟
互联网上有海量的信息可供大学生去享用,但是由于其自身经验不够丰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够成熟,很容易被互联网上的错误信息误导。首先,大学生在校时间较长,缺乏社会阅历,在接触网络方面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大多数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代表着事情发展的正确方向,但是,如果不对事情做出具体的分析和思考,就容易被这件事情带偏。其次,大学生在网络信息安全观方面还存在着侥幸心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由于缺乏信仰、自控力比较差,导致侥幸心理的不断膨胀。
(二)客观原因
1、互联网自身附带的缺点互联网的发展极大的便利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具有两面性的,互联网自身的优点在某些时间段也有可能会变成缺点。首先,互联网具有交往虚拟性。网络上的交往都是虚拟的,大学生认为在网络中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打开电脑,想干什么都可以,关上电脑,一切也就不存在了。其次,互联网具有传播隐蔽性。在网络上传播信息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不法分子很可能处于一个极端隐蔽的地位,单凭个人的力量想要在庞大复杂的网络系统当中找到实施犯罪的不法分子是很困难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法分子凭借这一空子在网上肆意传播虚假信息的欲望。
2、高校相关课程的不完善
21世纪是网络信息传播非常迅速的时代,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很多高校都开设与互联网、多媒体等应用相关的课程,但是很多高校对目前的网络信息安全威胁的认识不够,他们片面的认为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观可有可无,因而信息安全教育内容没有列入学校的教学日程;现阶段从事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人员相对较少,大部分人都是通过自学或者通过短期培训进入这个领域工作的,这些人并没有接受全面系统的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的专业性知识的训练,这就导致了高校在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内的理论比较匮乏,再加上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这些原因很可能早成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观的缺失。
(三)互联网络法律的不健全
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观在高校中仍然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虽然政府部门一直在严厉打击网络上各种不良信息和不良网站,但是,由于互联网络自身的传播特性,仍然存在着为数不少的传播迷信、暴力等不良信息的违法分子,污染网络环境;虽然已经颁布有关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了,但是这些法律在法规的内容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冲突,在有些条文的规定仍然是笼统的等,这就容易让不法分子钻空子,做出更多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事情。四、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信息安全观
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观的加强,需要大学生自身进行反思,同时,在学校内开展与网络信息安全观的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观的最优选择,但是,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法律层面的支持和保障。(一)树立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观
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上海量信息时,在使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在朋友圈晒含个人隐私的信息时,要养成良好的网络安全行为。首先,学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熏陶等方法,倡导他们要自觉规范自身网络信息行为;其次,高校要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树立网络信息安全观当中的引领作用,开展各种积极有益的关于网络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当中不断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安全观。(二)推动网络信息安全观内容与高校教育内容的有效融合
在与网络信息安全观相关的课程还未纳入大学生教育体系之前,高校可以把网络信息安全观教育的内容融入到高校关于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观的内容当中,让网络信息安全观成为目前大学生课程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此外,高校图书馆要定期开展信息安全相关讲座或者培训,要加强图书馆无线网络、上网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大力投入自动化系统,让学生有充足的学习空间,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观。(三)加强网络法律的监管
近几年,为了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有关政府部门对各种传播淫秽、暴力信息的网站进行了强制关闭,同时也在严厉打击各种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但是取得效果都差强人意,这就加大了政府整顿网络虚拟环境的监管难度。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体系,为网络信息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更大程度上抑制网络信息的不良影响。总之,大学生在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时,其观念会受到网络信息的冲击,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观是高校校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应该将网络信息安全观纳入到高校课程教育内容之中,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帮助,尽量降低大学生在网络信息中所受到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