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凯/云南师范大学
分裂与统一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交替出现,历史上中国内地的政治局面呈现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趋势。长城以南的中原地区往往是政治与经济的重心,当中原政权处于强有力的王朝统治之下,其疆域往往形成统一,但每当统一的中原王朝衰弱,中原地区则处于外部入侵与内部分离的压力之下,原先大一统的王朝则崩溃瓦解,其疆域逐渐被其它的政治力量占据,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然后各分裂的政治权力又相互攻伐兼并,从而又形成新的统一局面。
东晋十六国时期与五代十国时期,皆是中国历史上两段分裂的时期,但在大分裂的情况下又有小的不同。东晋十六国时期,原先统一的西晋王朝的北部疆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但南部疆域却基本上保持着统一。五代十国时期,原先统一的唐王朝的南部疆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但北部疆域却基本上保持统一。东晋十六国时期与五代十国时期,疆域在南北空间上的分布有着明显的不同,甚至正好出现相反的分布。
一、北疆民族的内迁与中原王朝的南移
“晋惠不竟,华戎乱起”,西晋末年各分封在外的诸侯王为争夺皇位,争相起兵参与皇位的争夺,兵祸四起,民不聊生,统治阶级的矛盾斗争转换成了下层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西晋初期的军事强胜和招抚政策安定了北疆的各民族,各民族“慕义归化”者众多,通过对北疆民族的内迁也大大改变了北疆各民族的地域分布。当西晋的中央权力衰弱时,各内迁的边疆民族便趁势而起,占地称王,纵兵攻伐,在纷乱的时期,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各边境民族与内地汉族建立的割据政权。司马氏族趁北方的混乱,南渡长江,建都建康,延续了司马家族帝位。东晋偏安一隅,可以视为西晋北部疆域的内缩,是其北部疆域战略纵深南移至长江淮河流域,西晋的北部疆域则分裂为各边疆民族所建立的政权,这些政权大多处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这些边境民族所建立政权的疆域往往是东西并列分布,在疆域的空间上,一般从东向西分别占据着黄河下游太行山以东地区、河套平原与关中地区、河西走廊地区。
黄河下游太行山以东地区,相继出现羯族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鲜卑慕容建立的前燕政权,后燕以及后来鲜卑拓跋氏建立的魏政权,这些政权皆以此地区为疆域来进行拓展。当石勒在寿春进攻司马睿受挫时,其谋士张宾有言:“邺有三台之固,西接平阳,山河四塞,北徙居之,以经营河北,河北既定,天下无处将军之右者矣”。河北地区既是广土茂野,割据一方,则可以争雄天下,无出其右。
关中地区则先后出现匈奴刘渊建立的前赵(汉),氐族苻健建立的前秦,羌族姚苌建立的后秦,关中地区沃野千里,地广人殷,自秦汉以后就一直是权力聚集的重心,疆域拓展的中心,故在纷乱之下,成为割据政权所占据的疆域,并以此东进西伐,问鼎天下。并且,控制关中地区的割据政权往往跨越黄河控制着河东地区,并且多一此为向东开疆辟土的桥头堡。
河西走廊地区先后建立了汉族张骏的前凉、氐族吕光的后凉等政权。自汉击匈奴,断其右臂后,河西走廊成为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贸易的重要通道,通过来往贸易和发展绿洲经济,吸收中原来此避难者,逐渐形成割据的实力,另外中原地区战乱,中央政权往往鞭长莫及,更加难以对河西走廊地区进行控制。河西走廊地区政权的疆域一般很难东越黄河,进入关中,其政权多保守战略,因此疆域很难有所拓展,皆以被攻伐,灭亡于东来的政权。
乱世之间有兵有地即可割据,为时稍长地亦稍广,又称王称地者一般就称之为国。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所呈现出来的割据状况是一种时势、地理、部族的结合,各政权皆以部族为核心,以地理位置为基础,洞察时势,攻城略地,割据一方,从而形成自己的政权。这些政权虽多相互攻伐,在其政权疆域拓展中多以攻伐临近政权为主要方式,但在其许多政权的北部疆域都“对汉、晋以来北疆地区的传承和经略,成了与整个北疆地区有着地缘关系的前秦、后赵、前燕、前凉等政权边疆经略的重要方面”,十六国的各个政权虽多为内迁之边境民族所建立,但总会与北部边境之外的同族发生联系,从而从整体上加强了中原王朝对于北部疆域的联系与控制。
二、南北经济的匹敌与南方地区权力的兴起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对于地方的管控逐渐力不从心,但唐朝还是名义上的中央,“然而,对于财富重地巴蜀、江淮,则严密控制,对输送财富的漕道,则全力保障”,一旦关中有难,朝廷多转移至巴蜀,通过江淮和巴蜀的财富还能再回到长安。唐末黄巢起义,其流动作战的方式虽然并不能对唐王朝构成致命的威胁,但起义军转战南北,持续的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尤其是起义军南下,削弱了中央对于南方地区的控制,从而为南方地区割据的兴起创造了机会。原先唐朝的南部疆域相继出现了九个割据政权,江淮沿海的吴和南唐,四川地区的前蜀和后蜀,浙江沿海的吴越,东南沿海的闽,两广沿海的南汉,湘桂地区的楚,江汉地区的南平。北部疆域则相继成为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五个交替的政权的疆域,这五个政权的疆域虽略有盈缩,但总体上保持了唐朝北部疆域的完整性,没有出现更大的割据纷争。
南方地区的割据多以唐朝遗留的节度使辖区而成。唐朝所设立的节度使,南少北多,南方的节度使辖区相对较大,因此在割据时有更多疆域可以占据,而不用攻伐近邻,因此虽然南方出现割据的局面,疆域破碎,但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战乱还是相对较少,各割据政权也多放弃开疆拓土,实行保境息民的政策,南唐国主在与臣议政时有言:“疆场之虞不警于外庭,则宽刑平政得以施之于统内。男不失秉耒,女无废机织,如此数年,国必殷足。兵旅训练,积日而不试,则其气必倍”,而且相互之间多往来,吴国国主杨行密送还楚国主马殷胞弟马賨时有言:“勉为吾合二国之欢,通商贾、易有无以相资”,故南方地区因其战略方针以静为主,所以在形成疆域割据后仍能保持一段时间。但当北方中朝,逐渐翦除北方疆域内的分离势力后,南方割据政权的疆域便又被统一起来。
三、结语
东晋十六国与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南北出现了不同的割据状况,可谓是一朝分裂半边合,人间常有胜败局。空间地理疆域上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必定有其内在的时间历史原因。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消耗了中央的力量,因战争多发生在北方地区,而导致西晋政权在北方的削弱,从而形成一种力量的真空,这就给内迁的边疆民族贵族以趁势兴起,填补力量空缺的机会,但由于各民族本就彼此没有统一的社会文化,多股力量趁势而兴,中原王朝在北方统治力量转移到各个少数民族政权,虽然填补了空缺,但造成了混乱,形成了政权的疆域割据。东晋是西晋的延续,对于北方的割据可以视为其北部疆域的内缩,战略缓冲地带的缩小,但其处于南方的权力依然可以控制其疆域,虽有内乱,但多能解决,而不至于快速的灭亡。
安史之乱后,唐朝以藩镇制衡藩镇的策略,虽然延续了其统治,但并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唐朝的以藩抑藩政策,导致了其中央权力的内在的分散,权力逐渐向下转移,从而造成地方上权力的增强,藩镇之间为争夺更多地方的权力,相互攻伐,无视中央朝廷,藩镇继续做大,当黄巢起义彻底打乱了全国的局势时,唐朝这个较大的“藩镇”也灭亡了。唐朝灭亡后,北方地区形势较为复杂,本来就以攻伐为主的各藩镇的兼并更加白热化,“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北方地区在这种白热化的兼并中,逐渐的实现了疆域的统一。南方地区则因各政权休养生息,罢兵休民的战略而继续保持着疆域上的分裂。
两段分裂时期的中国疆域都呈现出以较大王朝辖区为主导的多类型、多层次的现象,说明空间上的疆域反映出权力上的变化与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