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华 蓝婵婷 叶世平/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切实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与此同时,教育部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累计取消15项教育行政审批,扩大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编制及岗位管理、职称评审等方面自主权。在此大环境下,各大高校也在推动相关的改革工作,本文就完全学分制下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特性从另一个角度谈谈教务运行过程中的放、管、服。
一、完全学分制的内涵
完全学分制是一种把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老师、课程、上课地点,自由安排学习计划,没有留级规定,没有明确的修业年限限制,学生修满最低毕业学分就可以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二、教学管理工作中放、管、服
“管理即服务”,从管理学上来讲,管理与服务有其同一性。管理是通过组织、计划、指挥、控制、沟通以及协调等手段,以高效地达到管理目标的过程;而服务是以有偿或无偿交换的形式,为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而提供的活动。在管理过程中,就同一组织而言,管理者处于主动地位;而在服务过程中,被服务者则处于主动地位,他们的需求决定着服务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向。完全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水平对高校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服务型的教务管理运作模式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大多数高校在倡导转变行政管理职能,管理部门转变为服务部门。就教务管理部门而言,提高服务水平不是无限度地满足每位师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学的严谨性决定了教务管理必须在规范的前提下提高服务水平。而在教学管理中,管理职能不再高度集中在教务处,而是通过部分的权力下放、自主管理的形式鼓励教学单位特色化发展。
(一)“放”即以不平衡发展思路推动学校各单位的特色化改革建设工作及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性发展
(1)教学单位以经费包干的形式运作。经费包干的本质是预算管理,将目标和效益挂钩,为高校管理工作增添活力。教学单位在经费包干的管理模式下,管理责任的主体是承包人(即二级学院、其他教学单位),承包人将独立开展相关工作,生产任务与承包人的经济收益直接挂钩,其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管理者将从细节监督者转变为目标审核者,目标管理成为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管理者的管理意见将转变为具有更大约束力的合同目标,提升了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目标的实现程度决定了所获得的效益,二者是正相关关系,因此承包人间会出现获得效益的“不平衡”现象,该现象能更好地激活承包人之间创优争先的竞争意识。(2)实行自由转专业。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学生开放自由转专业,尊重学生兴趣、性格、天赋和价值最求等内生性成长动力,把选择专业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在再次选择中能得到个性化发展的可能,为学生的多元化、差异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转专业的流动情况能直观地反映出学校各专业的发展情况,其中体现的“不平衡”更能推动学科专业的建设改革工作。
(3)自由选课。学生修读课程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选课指南为依据,学校按渐进方式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课程,公开候选课程的学分、课时、授课教师、课程内容、授课计划,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课。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修读的各类课程学分上限由院系自主决定,在开学两个星期的试修期期间学生自主进行退补选后正式确认该学期修读的课程。通过自由选课,同年入学的学生间会产生“不平衡”的学业进程,也将会有提前或延迟毕业的学生。通过自由选课,一些质量低的课程及教师也将面临着无人选择的境况,反之则供不应求,以此“不平衡”结果为导向对课程供求市场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引导着课程的优胜劣汰。
(二)“管”即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流程,做好教学管理过程监管、质量监控
(1)配套政策制度的制定与完善,用制度规范管理。学校出台与完全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各教学相关事项进行规范管理,决定各教学单位的发展方向与运行规则。如教学单位对出台的规章制度视若虚设,令不行禁不止,各单位间采用不同的运行规则,则教学会陷入无序混乱的状态,教学状态难以监管,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完全学分制的制度建设要科学、全面,且需根据施行情况进行优化修订,制度需严格执行,管理需规范到位。(2)借助满足完全学分制要求的教务系统的支撑强化教务管理工作。要确保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按学校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的教务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因教务系统的功能不可能完全跟得上教务管理工作的变化及问题的不定向多发性,而教务系统在教学运行中又是不可缺失的,因此,利用教务系统做好教务管理工作有以下两个重点:其一,对因教务管理系统功能与实际工作中不完全适应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及时处理的管理模式;其二,做好教务管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管理工作,根据系统功能的补充、调整、更新等情况对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及时的培训。
(3)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完善。要做好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首先要构建一支由校领导、教师、管理人员组成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对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质量进行不定期的常规监控与评价,此外,重视学生的教学反馈声音。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加之以学生的选课结果为导向,形成对教师课程质量的正向反馈机制。
(三)“服”即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
(1)整合课程资源、加大课程建设。完全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只有开设足够多的课程才能给予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专业发展规划选课的自主权。学生作为教学管理工作主要且数量众多的服务对象,能否为其提供足够的课程作选择是评价教学管理工作是否到位的关键指标之一。因此,高校必须完善及扩大现有的课程库建设,鼓励甚至要求教师多开课、开好课,要为学生提供足量优质的课程以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的选课需求。此外,可引进课程平台开发的优质课程纳入学生可修读及认定的学分范围内,这不但可以推动学校现代混合课程发展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开设课程数量不足的现状。(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在教与学中,学生求学的目的很明确:学有所长、学有所成。从市场供求的角度来看高校运作,即学生缴纳学费用以购买在校期间所需的系列服务,教师提供教学服务,教学管理部门提供教学相应的保障服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努力造就一支能够肩负建设教育强国历史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因此高校应该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
(3)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服务。在校期间作为教学管理相关的职能部门需要有前瞻性地主动地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服务,例如在学生刚入学对专业尚未深入了解时召开专业宣讲会为其解读专业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构成等;在选课之前组织选课宣讲会为学生理清选课的流程及操作、引导其更加合理地规划学业;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安排专门的导师与学生保持相对稳定的接触,针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进行指导,对学生选课、选择专业及专业方向以及学习方法、科学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当好学生的参谋。通过多方位的指导服务,帮助学生规划好学业,也为学生的就业或继续深造打下牢固的基础做好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