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观娟/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要做好新形势下的文化工作。众所周知,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当代大学生的德之诉求,又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就需要将之渗透到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微传播的内涵和特征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化程度的深入发展,信息传播早已步入“微”时代,微传播手段已广泛的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学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中的微传播主要是指高校利用微信、微博、QQ等向学生群体传播以“微内容”和“微动作”为主的知识、思想等,发挥教书育人功能的全新传播方式。微传播主要有信息碎片化、表达个性化、认知直观性、内容即时性、形式大众化、多元化等特点。二、微传播对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高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段的必然趋势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做到人在哪,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所以高校应顺势而为,用好微传播这件“利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二)调动高校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微传播相较于其他传统传播方式的明显优势在于表达个性化和交流互动性。借助微传播这样的特性,改变高校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地接受、任务式参与转化为主动地交流、自觉地践行。学生通过手机客户端、各类微平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类话题的点赞、转发、评论和互动活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零距离接触。(三)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面
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已离不开手机、微平台和各类APP,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通过手机、微平台联系起来。高校利用人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这样的特点,通过微课堂、微小说、微电影、微讲座、微互动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辐射式传播,引导学生群体自觉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三、微传播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微传播方式的可视化表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程度“微”时代学生对于较为抽象文字信息的接受度远没有对短句、图片、小视频或虚拟情境等形式的接受度大。高校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可视化技术把抽象的、枯燥的、难以理解的内容、数据、知识等信息转化成为图形、图像形式的容易理解的视觉方式呈现出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说服力。
2、微传播方式的互动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解程度
微传播方式的互动性主要表现在学生通过各类微平台或者微工具实现对话、协商、讨论、论辩甚至批判。对比传统教育模式,微时代教育模式的变革满足了学生主体性诉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把自上而下式、灌输式、单向传递式、命令式、被动式的教育模式转变成为平等对话式、交流式、互动式、引导式、主动式的教育模式,不断刷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理解度。
3、微传播方式的生活化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程度
生活是价值观形成的深厚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大学生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内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给予学生达到美好精神生活的途径。微传播可利用平台和工具日益增多,与课堂教育教学、竞赛、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等的无缝对接,充斥着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声无息无形的渗透。
(二)负面影响
1、多元价值的无差别传播易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偏向在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发展和推动下,多元化价值取向广为盛行。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念不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社会思潮也通过微传播的方式影响着广大学生。
2、小微信息的即时性传播影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系统性
信息的碎片化是微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闲暇时间来浏览所推送的信息。通常这类信息都被进行了娱乐化的包装和重复式的推送。这样的传播方式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整体的思考体系和完整的逻辑结构,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系统性和深刻性。碎片化的思维、碎片化的理解想要进行价值的重新整合是很难做到亦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