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新媒体背景下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
(一)信息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
以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渠道是单向的,片面的,信息内容由于受篇幅和周期限制,其种类往往比较单一,更新慢,传播的内容是经过反复思量和斟酌而形成的,可控性更强,但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互动性较差。随着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人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大众可以利用新媒体实时的对热点事件进行现场报道和评论,传播和更新速度加快,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在新媒体时代,其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特征解放了人们被压抑的表达欲望,官方不再是信息源的唯一发出者,人人都可以申请新媒体账户成为信息的发出源,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距离被拉近了。(二)内容的海量性与共享性
新媒体上信息内容激增的重要外部原因是国内网络提速降费政策的实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内部原因是人们在网络上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和表达的意愿越来越强,新媒体是一个开放性平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或表达情感,这必然会推动信息的激速增长和传播。互联网时代信息内容的“共享性”是指信息不再局限于某个人或区域,信息在信息发出者与接受者之间自由传播。以微博和短视频APP为例,其所具有的搜索、关注、转载、评论等功能,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解决了因区域发展不平衡而带来的信息闭塞问题,使人们在家中便可知天下事。“共享性”使现实生活中一些平民英雄的感人事迹能够借助新媒体平台而广泛传播,如最美司机杨勇“倒退”公交车,搀扶老人上公交的画面被网友称为“最美瞬间”等。新媒体平台对这些英雄事迹的播送和转载,使广大大学生接受了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三)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与虚拟性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用户搜索、编辑、发送,转载信息的能力,同时用户也能够很便捷的检索和浏览文字,视频和图片。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流量提速降费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借助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具有明显的虚拟性特点。新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在申请账号时填写的性别,年龄等信息大都不是真的,其虚拟性特征会使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令人怀疑,甚至成为不法分子发布反动言论的防护衣。但是,正是新媒体的虚拟性特点保护了用户的隐私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表达平台,使人们敢于在新媒体上发声。凡事有利必有弊,新媒体用户基数大,信息传播速度快,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讯息经过网友大量的点赞,转载后,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正确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挑战
(一)去中心化导致内容的碎片化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无论是在传播速度,影响范围,还是在传播方式上都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点,新媒体的“去中心化”特点也使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交互性变强,距离拉近。但是,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发送有着严格的审查制度,能够更容易地控制内容,而在新媒体平台上人人都有发言权,每个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使得原始信息在多次转载和被加工后出现了多种版本,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有所缺失。碎片化的内容一方面加大了教育者借助新媒体平台收集关于完整真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材料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大学生全面认识事件本身的难度,从而使缺乏明辨能力的大学生感到困惑,甚至被错误的言论所误导。(二)海量的信息增加了大学生价值观选择的不确定性
大学阶段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可能会遇到挫折,使他们对“真善美”产生了怀疑,有些学生的理想信念也就开始动摇了。同时,大数据技术推动信息数量的飞速增加,海量的资讯传递着各种价值观,一些错误的思潮经过包装后也趁机裹挟而下,如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造成不良影响,而高校官博,官微等新媒体平台推送的正能量的信息大都是索然无味的,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大,因而,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和思想上的困顿。(三)虚拟性成为不法分子散播谣言的防护衣
新媒体平台上用户的年龄、性别等信息都可以是假的,因此,一些心怀不轨者就借着这个漏洞发布一些反党、反社会的言论,使还未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甚至对社会主义产生质疑。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大学生群体接受新鲜事物的主动性更强,他们也更乐于在新媒体平台表达自我,但同时大学生也是缺乏社会阅历、辨别能力差的人,这使得他们在浏览各式各样的内容时易被错误的信息误导,容易被人利用而成为虚假信息和错误思潮的传播者。三、新媒体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一)加强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
新媒体平台是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平台,这些主要包括学校以及各院系的官方平台,同时还包括他们的微博、微信等公众号。这些平台由于运行的责任人之间缺乏沟通协调,使得这些平台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为了在线上线下营造一个良好的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就必须加强对高校新媒体平台的管理。首先,负责人之间要加强沟通,根据学生的需求优化好各自平台的功能区,完善好各自的分工;其次,建立严格的运行和监督机制,确保平台上发布的永远是值得师生信赖的信息,以增强平台的公信力。最后,培养一批能熟练操作新媒体运营程序的骨干,并提高他们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二)借助新媒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之所以会在选择价值观时出现被错误的价值观念所影响的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虽然足够全面,但枯燥的理论解读会使学生觉得其内容是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最终出现“学其道,而不信其道”的现象。为了扭转这个现象,使大学生能信其道,并行其道,就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实践性。首先,要在新媒体平台上充分挖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材料,尝试用大学生喜欢的网络词汇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增强语言的亲和力,以扩大其在大学生之间的影响力,使他们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能够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其次,高校新媒体平台应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有针对性的推送一些和生活相关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巧妙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结合;最后,借助平台开展一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并借助这些活动的开展推送相关内容,使学生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触不可及的,做好生活中的小事就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