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视域转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供给侧改革的内涵解读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为应对经济领域的深层次矛盾,追求经济社会供需总体平衡,清理落后或过剩产能,大力提高经济体系中的供给效率与质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将供给侧改革理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大大丰富和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科学运用这种创新理念,以应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供需失衡困境,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理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及其供给侧改革的内涵是探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供给侧改革的逻辑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意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具备的让受教育者乐于参与、主动悦纳、积极趋近和高度认可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种供给思想产品和提供教育服务的实践存在和过程,由特定的实践要素构成供给侧与需求侧,通常包括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等。这一本质特性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要素的特殊使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具备强大的引领力和征服力,为受教育者提供高品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和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工作中,供给侧每一个要素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紧密相连,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如拟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表达教学内容等都直接关系到亲和力生成的关系。可以说,只有供给侧各要素具备充足的影响力、认同力和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实践工作才具有亲和力。同时,各供给要素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当各供给要素相互配合、协同而行时,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实现整体合力的最大化。因此,供给侧要素的亲和力集中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亲和力。只有正确审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供给侧要素的亲和力,才能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各供给要素的效能释放。
二、现实图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难题分析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建设成效不断凸显。但从“亲和力”的角度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亲和力距离预期的亲近感与和谐感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队伍建设缺位,部分教育者亟待加强职业能力和素养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着显著问题。一方面,理论课教师欠缺亲和力。部分高校的思政课专任教师占比较低,兼职教师学历和学术背景相对复杂,存在着重要理论知识讲授不透彻,专业素养与课堂讲授需要不匹配等问题;同时,大班授课形式下课堂互动困难,讲台上的教师表现往往不可近也不可亲,加上部分思政课授课教师可能存在着职业倦怠情绪,授课欠缺激情和活力,课堂氛围相对低沉。另一方面,专职辅导员欠缺亲和力。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却陷身于繁重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缺少与学生的深入沟通,难以及时把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另外,辅导员队伍流失率较高,职业安全感较低,其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欠缺常态化的培养路径,进一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内容输出零散,教育产品供给欠缺整合意识和时代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担负着知识育养与价值塑造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在理论内容的输出方面存在着诸多难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内容亟待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材编排上说教意味、堆砌意味和灌输意味明显,存在着与学生实际联系松散、时代意识与现实关怀缺位等现象。二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欠缺统筹。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由党团、班级、社团等不同主体组织的日常教育活动呈现出临时性、突发性和重复性状态,缺少事先有序筹划、周密组织。三是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欠缺整合,资源结构设置不合理。从线上理论知识授课到线下实践活动在整体设计上系统性较弱,尚未体现构建“大思政”格局的主题要求线上与线下缺少衔接与过渡,客观上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功能,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形象的生成。
(三)载体选择僵化,教育方式缺少多元化和趣味化的外在包装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着课堂教学呈现着粗放式的供给势态,其外在形式、方法载体以及组织模式无法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存在着多种困境:一是供给方式单一,欠缺生机活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传统纸质媒介与官方媒体作为主要载体,内容输出方式以单向灌输为主。二是供给形式保守,欠缺新颖包装。课堂教学、教育服务和教学实践活动的模式往往“工艺粗糙、配方陈旧、包装老套”。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渠道建设滞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动态式和交互式的特征,而教学活动和实践缺少时代感和生活感,生动化、多元化和趣味化元素明显不足。
三、方案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路径探索
(一)构建多元主体,用先进的供给队伍增进亲近关系
增强各个教育主体的供给能力,提升整体思政队伍的协同合力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中心环节。一方面,建立全员育人的行为主体参与机制。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以及实践育人等多个环节中,通过供给主体中的多方力量开展沟通与合作,实现各方力量有机衔接与深度融合。教学、管理与服务各个队伍齐抓共管的同时,探索发展社会组织团体、校外辅导员、优秀学生典型及网络意见领袖等多种形态的教育主体。另一方面,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生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主体,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责任人,必须重视自身职业能力与理论素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改进与革新,及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切实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教学能力和行为涵养。同时,专职辅导员要讲情怀,懂技巧,关注受教育者的成长诉求和发展需要,用个人魅力吸引学生,用工作艺术打动学生,用品德修养和亲和气质感染学生。
(二)顺应时代脉搏,用丰富的供给内容深化价值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供给必须发挥以下方面的力量:一是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详实的知识引领力。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与特质,具备透彻解释力与说服力,散发出浓郁的真理性与科学性,使受教育者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二是能够围绕受教育者诉求发挥塑造力量。要贴合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和自身追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价值取向,尊重、关心和塑造“现实中的人”,让其感受到一种“为我”的力量,激发起运用理论、求助理论及研究理论的热情和信心。三是要具备情感亲切平实的感染力量。教育者的价值观、品行和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影响着受教育者,对于焦点问题、热点问题或现实难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借助生活案例、具体数据、生活趣事以及社会新闻发挥内容解释力。
(三)创新网络思政,用鲜活的供给方式革新方法体系
面对追求自我发展的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善于把握媒体新兴技术和网络信息资源,积极开发先进性、互动性和开发性的思政内容供给平台。一是注重平台创新。打破单纯依靠课堂的教学模式,推行网络公开课、微课或慕课等线上课堂,同时重视官方网站、专题网站、学习论坛、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媒体平台建设,营造教学相长、师生对话频繁的环境氛围。二是注重话语表达创新。对于传统玄奥晦涩的哲学著述、博大精深的经典理论或是前沿最新的理论成果,教育者需要努力改进话语表达方式,逐步弥合话语代沟,将大众语言和教学语言融入生动活泼、生趣盎然的时代语境。三是注重实践创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思政教育亲和力的有效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鲜活在于与现实生活实践相融合。教学体系要善于实践育人,通过密切高校与政府、社会的合作,搭建符合时代需求的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学生展开国情体察、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增强供给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