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儒家看来,君子作为儒家的理想人格,其君子思想也历来为儒家所重视。就君子的本义而言是指在位者,经过后来的发展,君子一般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国家管理的候选继承者或者有地位有权势的贵族。第二种含义是指有道德品行、有理想的人。通常意义上是指后者,认为君子是有道德品行、有理想的人。荀子的君子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部分。荀子的君子思想既有着对孔孟的君子思想的继承,又有着对孔孟的君子思想的发展。荀子从“材性知能”的维度来论述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本质原因,同时,荀子还提出以仁义礼作为儒家君子的原则。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对君子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梳理荀子的君子思想,有助于我们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儒家君子思想。
一、“处仁以义”的君子之道
“处仁以义”是荀子对君子的认识,在荀子看来,“处仁以义”中的仁和义这两个原则是君子所必须要具备的原则。把仁作为君子的核心,把义作为君子的标准。礼在荀子思想中是不可或缺的,关于荀子君子思想中礼的原则,将在下文论述。荀子说:“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荀子·大略》)从这里可以不仅看出荀子对仁和义的高度重视,也可以看出对礼的高度重视,荀子把仁义礼三者作为君子的原则,同时,荀子也把仁义礼三者上升为道的层面。君子首先要有仁作为基本原则,这也是三者最根本的原则;其次要按照义的原则去做事,这样才能够达到仁的高度;再次要按照礼的原则去践行仁义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仁义礼三者的和谐统一,如此才可以说是达到了道的层面。这也就是荀子所说的君子之道,荀子提出了君子的原则——那就是仁义礼。荀子“处仁以义”的君子之道中的仁,正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这体现了荀子对儒家君子思想的一惯性。在孔子的君子思想中并没有把礼作为君子之道,孔子最看重的是仁,认为仁是君子核心,仁是君子的内在原则。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在这里孔子认为,君子不能离开仁。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和颠沛流离的时刻也一定会按照仁德办事。可见仁在孔子君子思想中的重要性。
君子思想中仁的原则即是对孔子君子思想的继承,义的原则则是对孟子君子思想的继承。义在孟子的君子思想中是一个重要范畴。孟子:“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这里孟子把义看得高于礼,只有根据义才能出入都符合礼的要求。义相当于行走的道路;礼相当于进出的大门。惟有君子才能依义礼而行。孟子并没有把礼作为君子的原则,孟子所说的礼也没有上升到荀子的礼的高度。孟子的君子思想重点在于义,从“舍生取义”说也可以窥见孟子君子思想中义才是君子的原则。
荀子作为孔孟之后的先秦的儒家代表人物,对君子也有着自己的创见。荀子说:“君子者,礼义之始也。”(《荀子·王制》)这里荀子引入礼作为君子的基本原则之一,荀子认为君子是礼义的开始,或者说礼义的开端从君子的践行开始。荀子在这里,把孔子的君子仁的原则和孟子的君子义的原则有所区分。由此看出荀子对儒家君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把礼融入君子的原则之中,形成儒家君子思想的三大原则,即仁义礼。荀子不仅把礼作为原则创见性的融入到君子思想之中,并且把仁义礼三大原则上升为道这个本体的高度,这是对君子思想的发展。同时,这也是荀子君子思想的一大进步。荀子说:“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荀子·王制》)在这里荀子无疑是把君子的含义上升到道的本体高度。荀子认为君子与天地、万物的相联系,同时对也是百姓非诚重要的。没有君子则天地就不能治理,礼义就没有根本君子之道在这里体现的很全面,君子的最高原则和君子的本体思想,荀子都体现出自己的独到创见,同时也是对儒家君子思想的发展。
二、隆礼为义的君子之法
礼在先秦时期是诸子所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荀子对礼的阐释,在其思想体系中得到极大的发挥。荀子是如何把礼作为君子之法的呢?“荀子援法入礼,从法律维度诠释礼、解读礼,使本来具有法律功能且宰制法律的礼本身成为一种类似于法的存在”。荀子通过把礼赋予法的含义,来进一步说明礼的约束性和规范性,使得人们对礼更加敬重,直接达到敬畏的层面。同时荀子又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礼论》)他把礼解释为带有法律性的总纲,又“把‘礼’视为法的基本价值和基本准则”。这样,礼就成为规定性的法之礼了,这里荀子着重突出的是礼的强制性,而强制性恰是法的特征之一。所以荀子说:“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荀子·王制》)荀子解释天地,礼义,君子;天地是生命的开端,礼义是天下大治的开端;君子是礼义的开端。把君子作为礼义的开端,君子又践行着礼义。同时荀子通过礼与法的内在含义,来解释君子之法。在这里荀子无形之中运用了他的正名学说,为解释礼法关系作了准备。荀子的贡献从这里就可看出,对儒家根本仁义原则的坚守,又不失时宜的融入时代,把法的表层意义吸收到礼的内涵层面,使得礼具有了法约束性和强制性。荀子援法入礼是为了化解当时儒家所面临的危机,当时儒家的仁义礼乐为诸侯所不齿。荀子此时突出礼法最重要的仍是以仁义为根本,宣扬礼其实是为了儒家的仁义根本原则。
荀子认为君子通过礼来修身践行礼的规范,通过义来使国家政事清明,儒家的理想才能实现,“王者之事毕矣”。荀子为什么一定要强调礼法的作用呢?这对君子有什么意义。荀子已给出了回答,“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顷旷也”,“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于小人。’此之谓也。”(《荀子·致士》)在这里荀子通过道法的根本性把君子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道与法可以通过君子显现出来,君子自身的行为有在践行者道与法。荀子重点在于说明君子的践行礼法的意义和重要作用,与上文的“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共同说明君子之法的隆礼为义。“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这些都是强调礼的重要性,在上文中我们也详细的阐释了为什么荀子把法引入礼之中。在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之间完全不讲情面了。礼又为儒家的所推崇,礼的作用在此时显得微乎其微。当时儒家面对诸子所构成之严重威胁和强力挑战之际,荀子这时担当起儒家的大旗,为儒家注入新的思想,产生新的动力。使得儒家在当时及其之后能够屹立不倒,并奠定儒家在中国历史上的至高地位。
三、“当之为贵”的君子之行
荀子以前的儒家君子思想,主要以孔孟的君子思想为主。孔孟的君子思想主要以仁这种品性、道德作为君子的要求,把君子的道德作为主体性的原则。君子固然应注重按道德处事务,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复杂情况。“道德与政治毕竟分属不同领域,用道德解决政治问题固然有其泽刻性与持久性的优点,然而由于道德对人的政治行 为的影响需要通过很多中介其效力往往是缓慢而不明显的。”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中评价儒家说:“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评价孟子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从史家的评论中就可以窥探一斑,当时儒家思想并没有诸侯的认可,儒家对具体的现实情况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现实的具体情况才是君子的具体行为的参考因素,但是在荀子那里并没有忘记其根本前提是仁义礼的大原则,仁义礼大原则是不能改变的,这也是儒家的最核心的原则。因此荀子提出“当之为贵”的君子之行,荀子说:“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荀子·不苟》)这是荀子关于君子之行的论述,君子的行事、言辞、名声不因为事情的难易程度而得到赞扬,“唯其当之为贵”这才君子可贵的地方,合乎时宜,顺乎时宜。君子的行事、言辞、名声难就难在合乎时宜。
荀子在《不苟》篇中开篇连用三个“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最后又重申开篇的主旨,同时也引用《诗经》的话:“物其有矣,唯其时矣”来再次证明“唯其当之为贵”。当论述到“当之为贵”的君子时,不免会提出君子是否可以追求利这个问题。荀子认为“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荀子·不苟》),从这里可以看出君子也是追求利的。君子为什么会追求利呢?这就和荀子对君子和小人的定论有关,“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荀子·荣辱》)荀子认为君子和小人在资质和智力能力上没有差别,是一样的。对于荣辱、利害的追求也是一样的,都是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的。君子也会去追求荣和利,但是君子所追求的的方式和小人是绝对不同的。这也是君子和小人根本区别,“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知虑材性,固有以贤人矣’,夫不知其与己无以异也。则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危也”(《荀子·荣辱》)从中可以看出小人的对君子为什么能够成为君子的疑惑,以及荀子的回答和荀子所要表达的中心观念。小人自己处处认为自己和君子是有着本质的差别,认为是天生的,荀子给出的解释是君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君子,不是因为天资和才能,是因为君子注错之当。合乎时宜,顺乎礼义,才是君子和差别。
荀子引出更深层次的论述那就是仁义礼的原则,君子时刻以仁义礼的原则为指导,把仁义德行和礼义放在最高位置,这才是君子成为君子的根本因素。君子认为仁义德行和礼义才是最大利,追求这样的利君子才会达到“常安”。因此,君子也是可以追求利的,追求利的前提和原则要坚守,这也是君子区别于小人的根本所在,同时也应当顺乎礼义。荀子在这里把君子“当之为贵”的标准设定为礼义,也是其君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在上文中论述到荀子把礼上升的法的层面,使得礼具有法的约束性和强制性。君子所担任角色也明朗起来了,君子本着仁义的儒家根本原则,并通过践行礼来达到规范约束性的君子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