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 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指出外语类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与国别研究是学科基础之一,需要根据办学实际及人才培养定位制定合理的课程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及复合型外语人才。高校日益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开设日本文化概论课的日语专业也逐渐增多。日本文化概论课作为日语专业高年级重要的课程之一,如何发挥高校文化教育的职能,通过课程建设提升日语学习者的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是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以上问题谈一下自身的认识。
一、日本文化概论的课程定位
当前,在我国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中,多数学校开设了日本文化概论课并把日本文化概论课程作为选修课对待。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及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了本学校的日本文化概论课授课学时,制定了教学大纲、教案及授课讲稿。每个学校是否开设该门课程、课程设置多少学时,在第几学期学习,设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选取什么教材授课,是否外籍教师授课,高校之间各有异同。这一状况在体现了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建设多样化的同时,也说明日本文化概论课程的定位尚未明确,课程教学还未成熟,课程建设有待加强。为了提高外语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及科学化,需要及时改变以上状况,如此就需要明确日本文化概论课程的定位。以下试从三个方面分析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在日语学习者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所起的作用。第一、基础性。日本文华概论是面向学习日语的学生讲授日本文化的基本内涵、日本文化的特征,分析评述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的课程。是开设外语专业的高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理论水平与问题意识的基础学科。日本文化概论课对外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作用,犹如“高等数学”给予大学理科生的科学素质之教育,其基础作用是其他日语专业课程无法取代的。此外,分析外语专业学生提高专业文化素质的过程可以发现,如果仅限于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不了解日本文化相关的基本常识,将阻碍学生对日本的思想、宗教、历史政治等人文问题的关注。日本文化概论课是日语专业学生以文化素质教育的入门课。一旦学生通过日本文化概论课的学习,掌握了日本精神文化特质的主线,会逐对日本社会及文化现象渐产生研究的欲望,进而引发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关系的思考,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兴趣。这对于培养未来日本问题研究者所必须的思辨能力与创新意识将大有益处。
第二、综合性。关于文化的定义很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小到只限于文化艺术,大到物质精神无所不包。外语学习中的文化是跨文化交际角度涉及到的文化。以韩教授编著的《日本文化概论》教材为例,教材从广义的文化视角出发,从日本的精神文化入手,从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到生产方式的特征、纵向的社会结构以及文化心理结构特征,逐层展开论述。教材涵盖了哲学、宗教、教育、技术、科学等诸多文化领域。同时还对日本学者及外国学者的代表性学术观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这些对日本文化知识的覆盖及传授,是其他课程无法包容和替代的。从时间和空间上充分显示了日本文化概论课程的整体性、综合性的认知。
第三、核心性。核心性是指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体系、人文思维模式等对日语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所产生影响的重要程度及深度。教育部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提出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有利于激发创新灵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素质高的人才。在去年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也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提出了要求。从以上高度来认识,可以发现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应处于高校日语文化教育的核心地位,应当予以重视和加强。这对于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文化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日本文化概论课的教学视角
第一、文化知识的理解。日本文化概论课作为系统介绍日本文化的主要课程,作为重点完成的教学任务是要系统讲授日本文化的基础知识。即让日语专业的学生知道什么是文化;有哪些日本文化。包括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稻作文化的特质、纵式的社会结构和重实用的文化心理等。并能够用学到的文化知识分析日本的社会文化现象。目前,部分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到了大学三年级对暧昧表达的语言现象仍无从解释;不清楚为什么日本的和歌、俳句喜欢吟诵风花雪月、赞美自然;也不知道为何日本人经常加班,下班后还要和同事去酒馆喝酒。这些问题说明需要规范课堂教学,系统讲授日本文化知识。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学习并理解文化知识,做到观其表,思其里,明其意。第二、文化内涵的判断。文化同时也是价值体系的一种,是一个民族对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之间各类关系的基本态度与行为准则。文化所具有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风貌和历史趋势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它对文化共同体里的各个成员的理性价值观也实施了强有力的约束。由于外语系的同学多用“模仿”的方式苦练外语。天长日久就会形成某种“趋同思维定式”,这将不利于其人文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发展。日本文化概论课程需要在理解文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揭示文化的内在体系,并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判断,正确把握对象国、对象民族文化,进而引导学生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第三、文化体系的对照。外语学习者学习一门外语,意味着在掌握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的同时,掌握对象语言所构建的整套文化传统。也就是说外语专业的学生比其他文科学生多了一类文化参照体系。通过与各个文化参照体系的对比,在跨文化交际的视野下,既要认同、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又要认识理解对象国、对象民族,并正确把握其文化。中日两国地处东亚,日本文化吸收了诸多中国文化的要素,近代的中国文化同样吸收了诸多日本文化,两国文化具有相似之处却又存在者不同的价值观等。 正确把握日本文化,是中日两国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课题。
三、适应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定位的教学法创新
第一、导入人文精神的课程教学。“灌输式”教学以及强调讲细讲透的追求完整性、系统性的教学方式不适应当下的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在课堂上营造平等、和谐、积极向上、宽容的学习氛围;施之以多元、灵活的教学方法;实施 “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日本文化概论的授课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适时有效的主导作用,精准及时的总结作用。如此可以协助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逐步将专业人文知识转化为专业人文素养。第二、提出命题的讨论式教学。当今高校多数课程的教学依然沿用教师主讲,学生倾听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学生多以回答问题的方式参与教学。这种低标准的教学参与,使学生难以亲自体会文化知识的形成过程,更难以理解异国精神文化的特质。造成文化知识的迁移难,内化难。教师难以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日本文化概论课程要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要采取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浓缩教师单项讲课的时间。在讲解理论、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实际提出学生感兴趣的命题,让学生思考、融入讨论,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第三、提供自我成长的空间的无痕式教学。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有限的课堂教学难以使学生全面理解、领悟异国文化的精神实质。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地获取有效的知识信息。教师应将学术前沿的信息及时地提供给学生,同时与学生共享有益的学科资料及互联网检索的信息路径。在学期初,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了解本学期的学习要点,结合要点在课外查找相关资料。当教学进行到相关内容时,让学生结合课上课下的内容阐述自身的观点,并形成文字加以论述。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审阅与批注。这种方式无形中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深化了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提高了对以文化的鉴别能力和交际能力,其效果是单一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
第四、应用现代信息手段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直观的特点。文化概论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其要比其他课程更需要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在文化概论课的媒体课件制作上,应合理分配文字、影像及视频资料的内容。通过精选的记录片片段,经典影视作品片段契合教学主题,引起学生共鸣,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数据库选取国内外典型的学科与学术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持续完善使用多媒体的情景教学法及网络教学法,通过收集、传输、处理、共享来实现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