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芳/洛阳理工学院
2017年12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功能,切实构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进而“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一、管理目标
(一)管理理念及策略
心理健康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在管理理念上要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坚持精准高效,坚持全方位全过程”,在管理策略上要“加强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加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结合,加强制度化与平台化相结合”。(二)总体目标
通过对高校心理育人现状研究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针对突出性问题,寻求可行性实施策略,构建“咨询服务常态化、状态监测精准化、平台建设品牌化、队伍培养专业化”心理育人管理体系,实现大学生心理危机有预警,咨询诉求有通道,问题解决有办法,状态发展有跟踪,教育帮扶有队伍的新格局,实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呈理性平和、健康积极的发展态势,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全面持续推进。(见图1)
图1 心理育人“四位一体”管理体系
二、突出做法及亮点工作
(一)咨询服务常态化
(1)加强日常谈心工作。线上线下设置“我想对你说”栏目。线上利用专门平台推出在线预约咨询的答疑解忧服务及主题音频推送服务;线下为学生每周开设专门固定时间,定期约谈,从学生源头了解最新动态。同时设置“港湾加油站留言本”,供学生抒发心情体会,反映现实问题等等,搜集整理共性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回复,形成品牌效应和口碑效应,加强学生对一般心理问题的认知度和甄别力,提高自我掌控和调节能力,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走进学生心里。(2)建立人性化交流路径。在学生间进行“生日接力棒”活动,鼓励各班级同学共同为过生日同学写出最想说的话,从他人角度全方位了解自己,正面引导,反观自身不足,积极看待并不断完善。同时,感受被关注的温暖,增进班级向心力。为心理重点关注学生撰写辅导员寄语,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情理交融的文字中,营造良好氛围作为聊天契机,进行针对性谈心谈话,做到心里有数,眼里有人,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同时,能够加深师生间的信任与沟通,为今后开展工作奠定深厚的群众基础。(3)实施办法精准对标。一是针对个性化心理问题,定期发布学业、交往、情感、结业等心理问题调查问卷,从学生的视角观测和反馈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危机个人,团体存在的共性问题等。二是针对校级心理健康筛查情况,进行“随机”约谈,并通过绘制“房树人”画、OH卡牌测试、心理沙盘影射等专业教具和手段进行潜意识表征的探索验证。及时将个性化问题进行归类并解答,精准对接个性问题和个人,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坚持问题导向,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工作实效。(4)寓教形式多元化。在组织形式上,根据前期整合的共性及个性心理问题,积极开展主题班会、心理情景剧、正能量挑战赛、心理知识宣讲及相关心理电影放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普及心理常识。并将积极体验持续延伸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使之得到启发。在组织队伍上,充分发挥“朋辈帮扶”作用,发挥学生心理部、班级心理委员及宿舍管理员的工作职能,主动以围绕、关心、服务同学的责任意识,积极带动和鼓励近期发现存在心理困惑及情绪问题的同学参与,在讨论交流及实践探索过程中,使消极情绪和错误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排解,营造积极乐观向上的有利氛围。(见图2)
图2
(二)状态监测精准化
一是定期召开班委会,及时了解班级学生心理变化最新动态,对问题进行归类,普遍问题召开主题班会,特殊问题进行单独辅导。二是建立学生个性化心理成长档案及心理情况备案表,记录咨询指导情况及特殊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发展。三是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及宿舍管理员的作用,从学生的日常出发、细节出发,充分了解和追踪重点关注人群的心理发展变化,并及时与其来往密切人群保持联系,共同关注留心,根据及时反馈进行下一步有效施策。(三)平台建设品牌化
构建线上线下心理育人管理体系。构建与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协调推进的“心予馨听”网络育人管理平台,线上开设“我想对你说”在线咨询及音频放送、每日“心灵鸡汤”美文发布、系列心理活动推送等相关链接服务,线下配合“分享留言本”进行相关心理问题解答回复,并积极构建二级心理辅导师资团队,组织开展学业规划、人际交往、成长成才等主题咨询指导及心理交流活动。(四)队伍培养专业化
加强对学生心理部、班级心理委员及宿舍管理员的培养和教育,建立一支保障有力积极乐观的心理队伍。一是心理队伍成员是整个心理管理的重要参与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要确保心理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努力构建拥有健康阳光的积极心态,自信达观胸怀的心理队伍。二是定期组织相关心理素质拓展及教育培训,增强学生干部责?任心和心理疏导能力,为其提供减轻和解决日常心理问题的途径和应对方法。同时提高其敏锐的观察能力、甄别力,确保在学生第一线筑起心理健康的屏障。(见图3)
图3 心理育人管理体系实现路径及过程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