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现状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1]教育部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2017年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指导文件指出:“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把辅导员队伍逐渐引领向专业化,职业化道路发展”。[2]思政课是具备政治性、广普性征的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主力军,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传授者,需要其对思政教学内容有深刻认识,对课堂教学模式有充分的实践、对教学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有较高的水准。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配合学生处、所在教学单位积极开展大学生德育思想教育工作,一般以德育班会、班级党团建设、班级思政教育传播通道建设等活动来开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思政工作相较于课堂思政教学更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但也存在思想教育凝练性不够、效果周期长等不足。总的来说,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路径上的重要引路人。
新时期,许多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职业院校等高校在贯彻执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中相继探索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双向兼任”教学育人模式,让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进行创新性、探索性的融合,结合思政专任教师与辅导员两者之间的优势,更好推进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坚持把思政教育思想贯穿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努力实现 “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
二、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教学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课堂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思政部一般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形式与政策等课程的兼课安排,其中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兼课为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思政课尤其是辅导员兼职思政课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1)课时数量较少,尤其是形势与政策课程课时安排;(2)课堂人数较多,一般是大班上课;(3)上课时间一般是在下午以及晚上,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效率相对偏低;(4)教师授课模式传统、单一,一般以“讲-授”授课形式教学,但信息化时代,学生可获得的信息知识的渠道非常丰富,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不能满足学生对该课程的需求;(5)授课内容与教材结合度较低,一般采用专题授课模式,会出现专题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度不够,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等问题;(6)学生对思政教育理论基础差,对思政理论教育存在一定偏见,存在思政课不重要的偏激观念;(7)为了满足课程要求以及便于课程组织管理,教学内容、方式逐渐程序化、固化,教师队伍教学改革创新意识不足;(8)思政课程资源不足。但就目前而言,思政课的数字资源、包括电子教案、电子版课件、授课视频等都还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利用率偏低;同时对于辅助教学的数字产品的版权保护、版权意识等问题也还是有待提升。高校辅导员兼任思政理论课程尤其是行策课程时会发现整体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满意度都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来说,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除了课堂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能力以及学习主观能动性之外,还应该考虑思政教学环境以及高校关于思政教育方面的顶层设计问题,加强对思政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着力在细分思政教学教研组,打磨思政课程设计、打造思政精品课程与全面普及思政课程相结合等方面提高思政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