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毅楠/河北师范大学
一、前言
《诗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原名为《诗论》,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诗学》作为西方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美学、文学艺术理论著作,亚里士多德首次对悲剧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悲剧”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诗学》中有很多篇幅都用于阐述和分析情节,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要由情节、性格、言辞、思想、戏景和歌曲六大成分组成,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情节。“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悲剧之所以惊心动魄,在于悲剧情节的构成要素:‘突转’‘发现’和‘苦难’。”最好的悲剧情节应当是主要人物由顺境转入逆境,这种转变可能是由于悲剧人物的性格缺陷或是犯了错误导致。
二、悲剧情节的整一性
亚里士多德将生物学概念运用到人文社会科学中,他把故事情节的起因、高潮和结尾比喻成动物的头、身、尾,他强调悲剧的完整性和整一性,他对情节的整一性进行了阐述:“悲剧是对一个完整划一,且具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因为有的事物虽然可能完整,却没有足够的长度,一个完整的事物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亚里士多德还强调情节长度的问题,就像动物的躯体一样应该有一定的长度一样,情节也应该有适当的长度,如果篇幅太短,悲剧的六大要素不好展开;如果篇幅太长,不能一览无余。作品的长度以能够展现悲剧人物由顺境转入逆境或是由逆境转入顺境为适宜。毛姆的短篇小说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读者是因为他的短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对亚里士多德的情节论进行了颠覆,开始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故事没头没尾,情节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然而处在现代主义时期的毛姆仍然注重情节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在创作上,毛姆推崇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毛姆的短篇小说中,情节安排紧凑,具有逻辑性的同时又不缺乏一致性。毛姆的短篇小说的结尾总是让人出其不意,正是因为他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戏剧的结构形式运用在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之中。
毛姆的短篇小说《池塘》的主人公劳森由于肺部不好无法适应英国寒冷的冬天而来到环境优美的萨摩亚,娶了一位当地的混血儿之后便开始了他不幸的婚姻和生活。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为了避免他的孩子受到屈辱生活,劳森毅然决定举家返回英国。由于他的妻子无法适应英国的生活独自离开后,劳森决定追随他的妻子再次回到萨摩亚,最终婚姻的不幸使他酗酒成性,丢掉工作,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池塘》这篇短篇小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长度适中、构思精巧且具有完整性,体现出了毛姆在情节安排上的别具用心。
三、《池塘》情节的“突转”“发现”和“苦难”
(一)情节之“突转”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十一章提到,“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简而言之,这种突转是指情节由顺境向逆境或逆境向顺境之间的转化。《池塘》主人公劳森从英国来到萨摩亚时,他在当地管理着一家英国银行分部,银行经理的职位使他备受当地人的追捧,白人的身份使他在布列瓦尔德家总是很受欢迎。当他决定与埃塞尔结婚时他的老友曾劝告他不要和当地的混血儿结婚,白人女士们听到消息后也纷纷表示遗憾。在结婚后的第一年里劳森很幸福,不久便迎来了他的孩子,但是劳森想到他的孩子以后由于受到皮肤和血统的限制,工作只能拿少量的薪水甚至只能娶一个混血儿,便不惜一切代价返回欧洲。返回英国后劳森意识到种族对他的重要性,但很快他就发现他的妻子埃塞尔不像最初抵达时那般兴奋和快乐,有一天终于爆发出她压抑许久的情绪,劳森对她解释道如果他们要是再返回萨摩亚,生活会有诸多不便还要面对屈辱以及他们的儿子招致的痛苦,但是埃塞尔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带着孩子离开英国返回自己的家乡。劳森追随埃塞尔再次返回萨摩亚时,他的命运便由顺境向逆境发生了转化,也为他带来了悲剧性的结局。劳森开始嗜酒成性,是这座岛屿和埃塞尔使他变得每周总有两三天喝的烂醉。劳森回到萨摩亚不得不重新开始找工作,他自己也很清楚无法找到他去英国前丢下的那种工作,便在一家贸易公司谋到了新职位,劳森一喝醉酒就爱跟人吵架的坏毛病使他跟他的雇主争辩起来,最后不得不被解雇。德裔美国人米勒出于怜悯让劳森到他的公司任职,和米勒的争吵使他很快又丢掉了工作。劳森不愿为黑人干活,但最终不得不接受这一极大的耻辱。从此以后劳森颓废的更快了,他经常喝的烂醉,工作上一团糟。劳森在白人之间没有了威望,布列瓦尔德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对他谄媚奉承,埃塞尔也与他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