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潇潇/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艺术教育中心
当前,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尽快融入社会,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成为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主要任务。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有力支持,笔者结合自身高校音乐教育经验,主要分析了音乐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一、音乐与人身心的关系
音乐教育指的是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与判断能力的过程。音乐教育有利于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心理,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言行。(一)音乐与人生理的关系
音乐具有合理的频率与节奏、强度等,在进入人体以后,与人体内的振动频率、生理节奏相一致,可以促使人体产生一定的反应。有利于深入发掘人体潜能,激发人体活力。如具有强烈节奏的音乐,可以鼓舞人的精神,加快人的心脏跳动,使人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而旋律缓慢的音乐则可以放松人的心情。再有,优美的声音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可以对人的大脑直接产生影响,使脑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在神经体液的参与下,加快人体新陈代谢速度,保证人体内部血液流量的合理性,加快血液循环与唾液分泌,促进胃肠蠕动。进一步表明优美的音乐可以改善人体生理机能,集中人的注意力,使人充满青春活力。
(二)音乐与人心理的关系
情感是人心理活动的主要因素,音乐可以感染人的情感,利用音乐同时影响人的心理与生理能够使人产生与众不同的感觉。当人从事音乐活动时,音乐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情感会同时对人体产生影响,使人产生不可抑制的情感体验。如欣赏作曲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音乐中充满了剧烈的风声雨声,人们不但在此影响下会出现激动的心情,同时也提高了人的精神境界。又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人则沉浸在舒缓优美的旋律当中,面前好像展现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迷人画卷,好像看到了在温暖的春风当中,泉水涓涓、青山掩映、花月交融的自然美景,使人的心情得以放松与安静。音乐能够感染人的情感,主要原因就是音乐的运动形式与人的情感运动形式相契合。第一,二者均为可以运动与静止的、具有一定时间要求的运动。第二,二者均可以展现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变化与情绪的兴奋抑制。通常情况下,如果出现跳跃、快速的音乐则可以使人拥有积极向上的情感。
二、大学生音乐教育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措施
音乐教育是一种影响人心理的活动,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柔美的声音等均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生活在虚幻的音乐情境中,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有效缓解了生活工作带来的压力,稳定了人的情绪。有研究表明,人通过欣赏音乐可以调节自己的情感与心情,沉浸在愉快的氛围中。优美的音乐、鲜明的旋律、动听的和声可以影响人的兴奋程度,使人的情感处于稳定状态,陶冶人的情操,恢复人的体力。
(一)利用设置音乐欣赏课的,提高大学生的欣赏能力与判断能力
(1)主动学习音乐知识,如节奏、节拍、和弦、旋律等各种音乐知识。大学生学习这些音乐知识,并不要求大学生深入探索乐曲中的技术因素,而是在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后,可以通过音乐感受更为丰富的内容。(2)主动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如音乐作品出现的年代、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与个人发展历程、音乐风格、作品创作目的等。不但使大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且也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使其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将音乐与作者的情感有机联系在一起,可以加深大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印象,产生新的理解。
(3)为大学生选择合理的音乐作品,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国外著名心理学家针对三个不同交响乐队的208名队员进行了研究,发现如果交响乐队以演奏古典乐曲为主,那么乐队成员则心情稳定;如果交响乐队以演奏现代乐曲为主,那么乐队成员一半以上的人存在神经质问题,还有大量乐队成员存在着不良情绪,而且会将这些不良情绪带到生活与学习中,少部分人存在着意志不坚定、失眠、头痛等各种不良反应。有著名专家针对音乐爱好者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如果家庭成员喜欢欣赏古典音乐,那么家庭关系则会变得和谐稳定。如果家庭成员喜欢欣赏浪漫风格的音乐,则会形成豁达的心胸、思维具有较强的跳跃性。如果家庭成员喜欢欣赏现代派音乐,那么家庭间则会经常发生剧烈的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