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扬/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一、红色文化概述
(一)红色文化的含义
红色文化最早是伴随红色旅游为民众熟知,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较少,但在2011年“文化强国”战略提出后,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概念被学术界大规模研究(在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中,2011年前的研究结果只占目前的7.5%左右)。学术界对于红色文化的概念界定总体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红色文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进步文明的总和;狭义上讲,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具体历史实际和优秀传统文化,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文明成果。而本文中所指的红色文化为后者。
(二)红色文化的内容
红色文化可分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个方面。物质形态,主要是指红色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是红色文化承载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活动中的遗址、遗迹、物品、纪念场所、物质化的精神产品乃至衍生周边等内容。
精神形态,主要是红色文化的精神表现形式,是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内核,包括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活动中整体、部分和个体展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风貌,例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也包括创造的文化成果和制度成果。
(三)红色文化的特征
红色文化既具有“红色”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具有“文化”的共性特征。从个性来讲,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表现为无产阶级的文化状态和共产主义的精神追求;科学性,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被历史实践证明了正确的文化痕迹;政治性,体现着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广大人民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
从共性来讲,红色文化具有一般文化固有的传承性,不仅在文化内核上传承着世界优秀文化和中国优秀文化,同时可以通过具体实践形式不断延续和发展;导向性,文化具有引导和规范社会群体行为的功能,对于社会群体具有引导和教化的作用;同一性,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可以在社会内部形成统一的文化共识和民族认同心理,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凝聚。
二、红色文化与高校日常思政工作的关系
(一)高校日常思政工作的内容与特点分析
就内容而言,高校日常思政工作,主要是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而言,指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第二课堂为主要平台,以社团活动、寝室生活、班级建设、党团教育活动等为依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以辅导员、各级党团工作干部为骨干队伍,对高校大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就特点而言,高校日常思政工作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课程以及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育的重要补充。同时,相较于理论课程教育,高校日常思政教育跟学生生活联系更为紧密、时间较更多,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灵活选择、丰富多样,日常思政教育多为互动性和参与性教育,更容易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日常思政工作更具基础性、多样性和暗示性。
(二)红色文化与高校日常思政工作内在联系
首先,红色文化是高校日常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红色文化的特征与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的功能完全契合,同时满足内容和方向上的要求,是天然的教育方式和材料。高校日常思政工作可以利用红色文化这一载体,利用旅游、观影、竞赛、红歌、摄影等等方式开展党团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利用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和“红色精神”来增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更好的实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其次,高校日常思政工作是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渠道。任何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都离不开群众基础和社会认同,红色文化也不例外。根据教育部2018年统计数据,全国在校本专科生共计2831.03万人,加上在校研究生273.13万人。如此数量的受众,红色文化通过与高校日常思政工作的结合,获得高校学生的认同,可以保证红色文化的传承。同时,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是民族未来的中坚力量,红色文化通过与大学生接触和反馈,有利于内容和形式的自我革新,以符合时代的要求,促进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