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文/大连财经学院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就是以何种方式取得成就,以实现自身设定的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纪律的教育活动,更是一种系统性、持续发展的活动状态。职业生涯规划伴随着学生职业生涯全过程,从起点到终点,均离不开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这也是学生终身培养的目标。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当全面贯穿于大学教学的全过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并且培养职业兴趣。
一、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就业指导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虽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就业指导培训目标不明确
自主就业已经成为现阶段高校学生的主流发展趋势,在学生自主就业前对就业问题进行指导确有必要。同时,还应当强化学生的自主就业意识,以便为就业项目的全面开展准备条件。然而,从实践来看因当前学生的自主就业意识淡薄、目标不明确,所以导致学生在就业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就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坎坷,不仅对学生的就业工作全面开展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不利。(二)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若场地空间不足,则学生对就业的实践需求就难以有效的满足,以致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场地空间,否则难以有效实现预期目标,以致于学生的就业路径受到限制。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学生就业培训过程中,资金投入短缺也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很可能会导致人员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三)教学安排缺乏科学合理性
在展开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通常因教育教学安排不合理或者探索平台缺乏,而导致大学生教学效果不佳、探索平台单一,以致于学生就业项目的开展受到影响。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没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以致于学生难以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来实现就业。(四)就业指导培训评估缺乏科学性
针对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来展开培训,培训评估缺乏科学合理性,缺少教育培训机制。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培养,对于学生展开培训教育,这是一种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目前为止,为数不少的高校了解到培训管理的重要性,然而实际管理工作中却缺少教育培训制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时,创新理念和专业知识缺乏,培训过程中也缺少计划规范;二是,就业指导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时缺乏完善的制度作为指导,以致于教育培训工作中没有标准规范可循。二、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路径
通过以上对现阶段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通过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顺利就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教育具有综合系统性,基于管理、教学和服务体系来强化学生思政教育。对于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而言,应当先从思政教育层面上完善管理体制和组织制度,适当增加专业教师数量,并且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和培养指导老师的文化素养。实践中,高校应当建立科学高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应当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来引入人才。同时,还要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基于思政课堂教学来突出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和引导。同时,还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之中,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目标,以此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应当基于不同学生的特点,针对性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事实上,各年级段的学生都应当加强就业指导,从一开始入学就要着手于职业生涯规划和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思考。比如,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对所学专业了解并不全面,而且缺乏社会实践,为例可引导他们理性看待当前的严峻形势和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已经基本认识,此时可督促学生努力对专业课程、知识进行系统把握,明确自己需掌握的职业技能,并且立足实际进行准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进入三年级以后,高校应当立足学生本身,使学生能够完成其对职业目标的科学修正,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技能和基础能力培养机会;进入四年级以后就是就业期,现阶段高校应当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并将其作为该阶段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高校应当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分级,校级、院级等层面均应当进行生涯规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