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一、前言
美术作品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底蕴,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美术学习与欣赏是贯穿在整个教育体系内的,同时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休闲和娱乐的形式。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导致许多人无暇顾忌生活中的美,同时逐渐的导致审美能力的缺失。审美是一种积极的主观心理活动,良好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体现一定的文化素养,从而达到一种健康的生活情趣。而美术作品的欣赏教育,就是不断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并且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提升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就要从认识艺术的规律入手。通过鉴赏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可以有效地发现艺术规律,并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其对自然、社会、生活以及艺术美的感受能力。二、审美能力的概述
审美能力的正式概念应是艺术鉴赏力,审美能力是通俗化的称呼,审美能力是人发现、感受、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事物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来讲,审美能力就是通过对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美的系统评判,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随着义务教育的完善以及素质教育的普及,艺术鉴赏能力已经成为大众化的内容,因此审美能力也相对的成为人们基本具备的素质,但是在广大的民众中,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差距还是很大的。审美能力是在学习、训练、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对客体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创造的统一。一般说来,文化修养较高的人其审美能力也比较强,生活状态丰富的人要比生活状态单一的人审美能力较强。从纵向来看,审美能力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影响,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大众审美特点,有些时期受到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审美特征的差异也是非常大。从横向来看,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审美特征也是不同的,这同时也是有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因素。美术作品欣赏是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色彩、构图等艺术技巧的分析,提升对事物的感受能力,了解和认识艺术的真谛。三、美术作品欣赏对审美能力的提升
(一)美术作品对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优秀的美术作品是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对人的心理和情绪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艺术作品中不同手法在表现主观情感的时候所表现出的作用不同。实用艺术与表现性艺术具有实用性、装饰性、表现性的特点,它能直接地表达出个人的主观情趣。这种效果也用在了日常的室内装饰上,人们会在室内的墙壁上悬挂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用来增加室内的艺术感,同时也能够转移压力,缓解疲劳。另外,在学校、企业等机构,会在人们经常出入的走廊悬挂美术作品,起到激励、勉励等心理作用。从美术作品对人们心理影响开始,逐渐的会对审美的意识增强,这些美术作品将会潜移默化影响人们通过一种高级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尤其是一些在校学生,还可能会因为某些美术作品而产生创作的欲望。美术作品对人们心理产生的积极心理影响,不仅能够提升人们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二)美术作品培养高尚情操
美术作品在进行创作过程中,倾注了画家的心血和感情。优秀的美术作品所表现出画面,包括色彩和线条的运用,都能够产生出丰富的情感。人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时,能够与画家本人产生一种共鸣,不自觉的接受画家给予的那种精神熏陶。比如我国现代画家徐悲鸿所创作的《八骏马》,采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形式展现出八匹飞腾的骏马,徐悲鸿的《八骏图》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巧——水墨渲染为主要表现手段,兼具工笔和写意的双重技巧,尤其是国画写意风格的运用,以形写神、以神写意,将马的形态通过水墨渲染表现的活灵活现,跃然于纸上。另外,此幅作品创作于1948年,此时距离抗日战争胜利不久,画中的骏马,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映照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彰显了民族的气质。通过对这幅作品的欣赏,能够感受到创造者极强的感染力,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免会与画家产生一种灵魂的共鸣,爱国与报国之心油然而生。《万山红遍》是李可染重要的代表作,作者用了大量朱砂来渲染画面,满目红山,意境非凡。作品构图饱满,极具张力,强调诗歌中的“遍”、“尽”的意味。这幅声色并茂的山水画,开拓了雄迈的精神境界,是山水画、和诗词关系的进一步升华。画面打破了中国绘画惯用的全景式构图方法,进行了大胆的剪裁和高度的意匠加工,包含着画家对祖国山河无限的深情,体现了其热烈深沉的感受。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城市生活的景象。汴京郊外的春光,繁忙的码头,热闹的街道让人们体会到当时社会的美好与繁华,也能了解宋代先进的农业生产,发达的商业,以及普通农民的生活等,使人产生与美术作品的情感交流,增长知识,能够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事物,并获得全新的洞察力,继而引发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