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广川
  歌词被称为音乐文学,这个定义注定了这种特定的作品形式不仅要具有文学性,而且还要具有音乐性。少了一面,就不是歌词了。因此,对一个歌词作家而言,在构思和创作一首歌词时,考虑一下这首词的音乐情绪很重要。
  歌词的音乐情绪表现在哪儿?我想有这样几点:
  一是要有音乐的节奏感,词句不宜太长太松散太散文化,没有节奏感的词句是不适于谱曲的。有节奏感即或句子较长但能用到好处也可谱曲,且易产生特殊的效果。如乔羽的《爱我中华》中有这样的句子:“五十六族兄弟姐妹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是一气贯下来的一句比较长的歌词。虽长点,却极富音乐节奏感。被徐沛东谱曲后,歌手快节奏地一气贯下来,冲击力很猛,感染力也很强。
  二是有的词乍一看,像诗,但细品,却是歌词,它的旋律和节奏或许不太明显,而比较内在,比较隐匿。如黄晓茂作词、薛瑞光作曲、满文军演唱的歌曲《懂你》,单就歌词而言,它更像一首精短的小诗。它开头是这样写的:“你静静的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身影,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其实多么的爱你。”这种诗意的写法在歌词中并不多见。第二节是“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我们仔细地感悟,这首富有诗意的词不仅精炼、押韵,而且还是富有内在的音乐节奏感的,只是它的节奏感比较舒缓而已。作曲家把词作者写这首词的内心音乐情绪抓准了,悟透了,所以才写出了感人的旋律,让这首歌飞遍神州大地,拨动了千千万万个听众的心弦。
  三是歌词的情感色彩决定了它的音乐情绪。词作家在构思创作一首词时,要寻味选择的题材、表现角度乃至捕捉的语句所蕴涵的最佳音乐情绪是什么?如:是豪放?是柔婉?是奋进?是舒缓?是欢快?是忧伤?是幽默?是调皮?是雄浑?是苍茫?是悠远?是凄凉?……或者根据歌词内容的情绪变化,先抑后扬,先柔后刚,先悲后欢……更进一步地说,这首词是适宜把它写成民族唱法,还是写成通俗或美声唱法?是写成成人歌曲还是少儿歌曲?词作者在写词的时候,不能不考虑这首词的音乐情绪。这样才可以给作曲家提供优秀的作品。
  不妨举几首词作来试着说明问题。
  比如这首词,第一节是:
  咱们的新农村
  和谐又温馨
  排排新楼明又亮
  条条大道铺绿荫
  村里村外风光好
  鸟语花香处处春
  哦,新的农村一幅画
  画中住着咱新农民
  这样的歌词一看,它的音乐情绪就应该是欢快、自豪、充满幸福感的。应该可以写成一首民族唱法的带有民歌韵味的歌曲为好。
  再举一首《把心贴着祖国》,开头几句是:
  把心贴着祖国
  感受黄河的神韵长江的气魄
  把心贴着祖国
  感受大海的浩瀚草原的辽阔……
  这是一首歌唱祖国的写得很大气的词,我觉得用美声来表现它或许更贴切更准确一些吧。
  再举一首《花开等着你》:
  你说我像花儿一样美丽
  我的温柔还是没有留住你
  你说我像水一样柔情
  我的柔情还是没有留住你
  你走的那个清晨
  阳台上的花都含着泪滴
  月白的夜晚我思念你
  下)的日子我牵挂你
  你走后的每一个黄昏
  花儿和我都在呼唤你
  哦,春去春又来
  花开花又落
  我的思念就像这花儿
  花开等着你,花开等着你……
  这首词,感情色彩很浓,个性化很强,毫无疑义,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思念,一种怅惘,一种悲切。是一首通俗歌曲的音乐情绪。
  一首歌词在不同的作曲家手里,他们对音乐的处理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你认为这首词应该写成民族唱法,他偏写成了通俗或美声唱法。不同的作曲家对音乐有不同的审美。但我认为一首词总体的音乐情绪在作曲家手中是不会大变的,一首表现忧伤情绪的词绝不会写成欢快的歌,一首表现豪放大气的词也绝不会写成柔婉缠绵的歌。
  也许有的作者会说,写词的就只管写词,不必要考虑词的音乐情绪。捕捉词中的音乐情绪,那是作曲家的事。我觉得这种说法还处于写词的初级阶段。一个成熟的词作家,还是要懂音乐为好。这样的作者写出的词,才会更富有音乐情绪,才会更有力地冲击作曲家的心灵,才会给作曲家提供捕捉旋律的创作欲望,而使一首好歌顺利地孕育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