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雪/三亚学院
一、前言
自从“一带一路”被提出后,全球化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英语作为国际社会的通用语言是当下人才的必要技能。但现阶段,中国在世界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偏低、中国文化的发展缓慢。因此,应对当前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中集体失语的现象进行改善,重构中华文化的话语权。二、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不够明确
目前,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关于中国文化的教育理念不够明确,语言学科教学的理念指的是人们对于语言本质与目的以及得体的交际表现等观念达成的共识。可现如今,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过分强调英语考试成绩的问题。在大学中开设英语教学的本质是,为了促进英汉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但在实际中,部分教师过分地强调英语文化的输入,却忽略了中国文化的地位。(二)课程资源较为缺乏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再加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得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加深,中国在世界舞台中开始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呼声开始日渐高涨。但在当前大学英语教材中,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十分缺乏,仍然是与英美文化有关的课程。(三)师资结构不够完整
在很多高校中,部分英语教师的学科归属不明确,纵然多数都是文科出身,但对于系统的中国文化方面知识还是未深入了解。由于其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能力与知识水平不高,甚至还会迎合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使英语教学朝着碎片化和娱乐化的方向发展。(四)教学定位不够精确
现如今,在英语课堂的学习中,在获取专业信息和交流科学技术的同时,还应对国外的社会与文化拥有足够的了解,培养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但部分各高校并没有对培养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给予高度重视,同时,还大量减少英语的课时,导致学生对中国文化缺乏系统的学习和理解,因此,时常出现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内容会不知所措的情况[1]。三、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话语权的重构探析
(一)明确教育理念
新时期,我国的英语人才的结构不科学,一方面,缺乏拥有高端的专业能力的外语人才,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大量的英语学习者中并不具备在国际舞台上交流的实力,此现象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发展。若想要改善该问题,学校与教师需明确教育理念,加强“大华语”意识,综合考虑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相关政策,科学合理地设置英语课程以及考试内容。除此以外,还应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促进教师发展,重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创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中国话语表达平台,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得到根本依靠。例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应向学生拓展一些课外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还应重视其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用英语来介绍自己的家乡,或者采用演讲模式,进行英语问答,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实现中华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话语权重构[2]。此外,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取中西方文化比较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教育理念。比如可以将节日、文化遗产等文化现象作为交流主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中外文化的不同点进行讨论,并作出汇报展示。
(二)丰富课程资源
在当下的世界范围内,西方的教育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由于其本身的教育水平和互联网的广泛传播,对世界各国都有着重要影响,而该教育文化在最初传入中国时一度引起了相关学者及社会之间的广泛争议。针对此现象,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应丰富当下较为缺乏的课程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科学健康的英语学习环境,培养大学生深度思考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中国文化与英语学习进行有效融合。并且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英语课程资源,在拥有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感知化和物联化的新兴学习语境,借助公开课等平台进行广泛的推广,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了解拥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课程。同时,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应传授学生中国文化传输的方法,以翻译方法为例,翻译是当前国际社会重要的沟通方法之一,可促进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交流。学校应加强对于中国文化词汇与词语的教学力度,还要让学生明确在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而能够使用英语精确地表达出中国文化内容,促进文化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中国语言文化的版块,将词汇做到与文化主题分类,起到提升学生中国文化语篇能力的作用。例如,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融合不断加深,十分需要拥有专业翻译能力的人才,尤其是同声传译这一职业,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将我国领导人及重要事件发言人的发言内容通过翻译详细精确地传达给国外媒体和有关部门,并且可体现中国文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