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野艺 曹 鹏/.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一、前言
思南小城,毗邻乌江。历史悠久,民风淳厚。民俗浓郁,歌乐怡情。这里的人们热衷于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所以不论是赶场、出嫁、劳作、丧事还是各种节气,情韵丰沛的歌声、器乐声总是能把思南点缀成一幅最清新自然、温婉多情的美好画面。而这样一个文化胜地,也带给了属于邓光华教授生命起始的、最天然淳朴和最丰富多彩的音乐体验。这份体验所带来的影响便是一生,邓光华教授由此走上了音乐教育的道路,也正因为本心的坚韧、勤奋,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也成就了无数学生的人生。如果要用三句诗来形容邓光华教授的一生,那么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用来描述人生三大境界的诗句再贴切不过。二、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5 岁失怙,只剩母亲带着邓光华兄妹三人艰难度日。本该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童时期,幼年邓光华却早早地感受到了成年人的生活冷暖,变得更加坚韧、自立、懂事。跟着母亲操持家务、维持生计之外,他开始喜欢在赶场日去感受四乡八寨的村民带来的少数民族音乐。号子、山歌、小调、芦笙、唢呐……这些清新朴素、趣味横生的民间音乐成为了他童年生活里最亮的那道光,在他的心里照射下了一颗温柔而美好的种子;17 岁,邓光华不出所料以优异的成绩走进了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即现如今的贵州大学艺术系),时运不济,又遭逢共和国经历狂热迷乱之际,反右、拨白旗、三面红旗、大炼钢铁……几年里教学秩序被冲得七零八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除了认真学习之余,还会用小刀一刀一刀地雕刻梦想中的小提琴,即便雕得满手血泡和老茧,却抱着雕刻出来的小提琴满心欢喜,乐在其中;19 岁,邓光华结束学业回到了故乡思南,成为了一名梦想中的音乐教师。大好青春事业刚刚启程,社会动荡,国家教育举步维艰,个人的音乐教育事业更是阻碍颇多,雪上加霜。但是,这一切的苦难,都被邓光华教授用其坚定无比的决心、贯彻一生的音乐事业给予了最好的回应。他用百纳海川的心态接纳了生活的全部滋味,把自己的初心灌溉成了生命最美的姿态。三、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959 年起,邓先生开启了他执着教学、孜孜不倦的一生。(一)音乐教材方面
邓先生的第一本教材尤其来得充满情怀,意义深刻。处在风雨飘摇、动荡不安期间,思南中学的各科教学都是隔三差五、步履维艰,而作为副课的音乐课更加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进度。除此之外,还没有任何教材。在这样艰难尴尬的境地之下,邓先生依旧以当年亲手雕刻小提琴那般的火热纯真之心开始了自己写作教材。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创作目标:一本音乐教材,既要保证思想性,又要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还得适合学生的心里年龄特征。如此的前瞻性,在今天看来都是很不容易的。思南中学第一本富有民族特色的油印版音乐教材由此诞生。《爷爷教我吹芦笙》在全省第一届苗岭音乐节上获优秀创作奖,后被录制成唱片并选入了贵州省中学音乐教材和《儿童歌曲选》;儿童表演唱《狼和小马》在《苗岭歌声》上发表后引人瞩目,评论家给与专文评价;童声合唱《我们苗山机器多》在1983 年全省中小学录音歌曲比赛中获一等奖……第一本教材就获得了如此多成绩后,邓光华先生完全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从1961 年至1984 年,邓先生创作了百余首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歌曲,这些旋律逐渐从思南小城开始走向了整个贵州。这就是先生的第一本教材。随后,先生一方面继续秉承对音乐教育的执着与热情继续进行写作,一方面将这种热情带到了他生命里每一个阶段的教育工作当中。他多年来都被邀请主笔和合作编写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贵州省小学所有年级音乐教材、中学所有年级音乐教材、教学参考等重大内容。2005 年调入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工作后,又受高等教育出版社之邀主编了高校教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这本教材在后续的十多年里风靡全国,成为百余所高校民族音乐课程的必选教材,多次印刷再版。2011 年,为进一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先生又不辞辛劳将这本教材再次精雕细琢,添加辅学光盘和音频推向全国,再次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