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薇/中国计量大学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着重指出 :“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工会法》明确:高校工会有参与、维护、建设、教育在内的4 项职能,代表了青年教师的利益并依法维护青年教师的合法权益。因此,高校工会在服务与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方面的作用可见一斑。二、协同创新起源及对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意义
1971 年,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最早提出了“协同”的概念。他提出,各个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同而产生的效果,是所有单个子系统分别加总无法比拟的,即所谓的“协同效应”。“协同创新”则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Peter Gloor)提出: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态,合作实现共同目标。高校青年教师的日常活动和交流圈子大多在各学科、学院,但他们承担教学任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责对应的管理工作集中在校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等职能部门;他们个人培养、晋升和发展对应的管理工作分布在校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组织部等。学校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广开渠道,搭建平台,收集和分析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的建议和方案,但仍存在因各方面协调不及时等造成服务不周或效果不明显等情况。因此,如何以协同创新为视角,各部门协同共进、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服务于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三、工会在我国高校的角色和现状
高校工会作为教职工群众组织、党联系教师群体的桥梁和纽带以及教师利益的代表,在促进青年教师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担负着重要责任,承担着重要功能。高校工会应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作为首要职责,努力做好“教职工困难的第一帮助人、第一报告人、第一督促解决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维护青年教师利益,服务与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对高校工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目前急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四、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高期望,是高校青年教师必须要成长与发展的外生来源。但高校青年教师由于从事高校各项工作时间短,各方面经验不足,从而表现出转型过程中有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困难,其面临的问题主要如下:(一)教学意愿不高,专业发展有限
一方面,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日益增多,对应的课时费报酬与青年教师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高校目前专业技师职务评审对科研业绩的要求逐年提高,势必会出现青年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两方面精力投入上的矛盾。此外,部分年长教师不愿意承担过多教学工作量,也会导致教学工作重担压到青年教师身上。再则,很多青年教师新上讲台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有些课程与其研究方向也并未完全一致,教学质量和效果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从而让青年教师产生一定的精神与心理压力。高校还存在有教师科研和教学相分离的情况,尤其是青年教师,由于暂无法支撑新团队,所以入职时只能加入现有团队。这就会导致其前期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很有可能无法成功直接转化为教给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的课程也并非是本人意愿或擅长的;甚至有青年教师在入职前并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走一步算一步,难以体会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带来的职业乐趣,无法全身心投入,使得专业发展有限、难以精进。
(二)科研压力大,业内竞争力强
专业技术评聘是高校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指挥棒,体现师资培养的导向性,是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有力手段。虽然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行分类评聘,但教师系列的主体岗位仍然是教学科研并重型岗位,在教学工作量一定的情况下,科研业绩的比拼日益增强。为了专业技术职务顺利获得晋升,青年教师主攻发表论文、花大力气去取得科研成果在高校尤为常见。然而,青年教师毕竟资历有限,资源有限,平台有限,取得科研成果相对受限,获得科研业绩难度也相对较大。(三)聘岗与晋升要求日益提升
高校岗位设置、聘用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近几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要求越来越高、名额越来越少;岗位聘任的上岗条件越来越高,聘任后聘期任务也日益提升。对于相对资历缺乏、鲜有人脉的青年教师来说,可谓难上加难。况且,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完成后并非就可高枕无忧。三年一次的岗位聘任制度,采用的是“能上能下”的评价体系,如果不持续保持教学、尤其是科研热情和业绩,达不到新的上岗要求、完成不了新的聘期任务,就要实行低聘,影响其个人待遇、成长与发展。综上,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中存在职业生涯管理缺位、工作压力大、工作满意度整体不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