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艺 文 彧/.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为祖国培养人的重任。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将其有机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之中,当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路径。博物馆是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从儿童到老人,都能从这里增长知识,获得教育,得到乐趣。因此,本文主要对四川的博物馆资源进行研究,探讨其如何更好地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从而使思政课课堂教学贴近学生,引领学生做到真懂、真信、真用。
二、地方博物馆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资源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分析
每座城市承载着自身厚重的历史与故事,在时间的长河中经过积淀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这些也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资源。如何看待地方历史与中国历史、地方博物馆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资源的关系,利用好博物馆资源为教学教育服务,是本文第一个要厘清的问题。(一)地方博物馆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资源的必要性
中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拥有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民族特色的众多地域。中国历史与地方历史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地方历史是构成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要更好地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密切关注与结合地方历史十分必要。中国历史卷帙浩繁,仅仅依靠教材,显然不足以详细介绍我国历史,如能将地方史运用于教学,历史知识将会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博物馆大多是通过展示收藏文物等开展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主题陈列展览及相关活动,借此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地方博物馆通常带有明显地区特色,是地方特色文化的积淀,更是展示、研究地方特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也是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地方博物馆可以说是学习历史知识的必不可少的实践场所,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最佳桥梁,理所应当地成为承担“素质教育”“终生教育”的社会教育机构。
(二)地方博物馆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毛泽东曾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多次号召“学一点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我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学习该课程主要目的是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掌握国情,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改革开放。长期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上课规模大多采用大班或者中班,上课人数较多容易导致诸多问题,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师生间互动缺乏;课程考核方式偏向单一,难以创新;教学内容上更多偏向于具体知识的传递,缺乏思维方式的训练;课程更多局限于课堂内教学,课外实践环节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容易使得课堂教学难免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更无法打造活跃的课堂。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群体,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对于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地方博物馆资源,运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方法,依托博物馆这一优质平台,让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多样化,在课程教学中使地方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断完善将是教学改革路上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