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琳 罗禹奚/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一、前言
2018年7月,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宣布铜仁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13个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的成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人们前来旅游,促进了贵州省旅游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高职院校对旅游双语人才的培养。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景春说:“地方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本文便是探索高职院校如何结合地方发展,通过精准培养、精准就业来响应我国脱贫攻坚的战略方针,突出智力扶贫的优势。二、高职院校旅游双语人才服务脱贫攻坚的意义
(一)优化专业结构
教育精准扶贫可以满足贫困区域和人民需求,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解决职业教育“就业难、招生难”的问题,提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发挥旅游双语人才培养特色,不断完成自身专业的深化改革,突出办学特色,促进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二)突出智力扶贫优势
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常态,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下移办学重心,解决生源不足问题,突出“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的特点。通过与旅游区域农民居民或团体联合开展旅游智力扶贫项目,进而发挥职业教育和人才智力的优势。(三)完成结对帮扶活动
结对帮扶活动突出了精准扶贫的优势,解决“帮扶谁、由谁扶、怎么扶”的问题,完成精准施策、有的放矢、精准发力,保证扶贫技术、资金、政策的精确性[1]。职业院校积极响应结对帮扶活动的号召,由精准培养的旅游双语人才联系服务旅游景点,发挥人才专业和智力优势,在“扶智”和“扶志”上作出努力,通过专业技能和知识提升区域旅游服务能力,完成自身可持续发展,找寻长久脱贫方法。(四)完成人才定向培养
通过在贫困区域培养专业人才,可以利用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完成跨地区招生,为贫困区域培养高素质人才,向贫困区域输送懂旅游知识、懂农村、懂管理、懂双语的国际型旅游人才。通过建立创新型、实用型、全范围的精准扶贫教育格局,构建旅游双语专业人才扶贫的长效机制。三、高职院校“精准培养”旅游双语人才服务脱贫攻坚路径
(一)高职院校应加强制度改革,完成精准招生
我国贫困区域教学智力和教学条件不高,导致贫困区域学生接受教育的难度较大,在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方面与城市学生有一定差距。为了满足贫困区域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其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高职院校应升级招生政策和制度,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的要求,拓展旅游双语专业的招生要求,适当向本地贫困区域倾斜,扩大自主招生比例,接受贫困家庭子女单独划定分数线、单独录取招生政策,实现中高职院的科学和有效衔接,或者单独招收贫困区域中职学校毕业生,设置招生计划,完成单独录取工作。在制定旅游专业专项招生计划时,学院应加大宣传力度,完成门户网站建设,通过门户网站发布相关招生信息,详细解读通知和政策文件,实现公正、公开。此外,可以借助新闻媒体平台鼓励贫困区域学生报考本专业,彰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的引导价值,完成“精准招生”,切实推进智力脱贫工作的开展。
(二)联系旅游行业,明确人才服务目标
职业院校精准教育中,人才培养定位十分关键。贵州梵净山申遗成功加快了区域旅游开发的工作进程,使得贫困区旅游空间逐渐聚集,增加了行业对贵州旅游人才的需求量。然而,贵州大部分县区的旅游地区,专业的旅游人才不足,双语型的更加紧缺。因此,贵州省各职业院校在培养旅游双语人才时,应结合省内民族地区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特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提升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加能力训练机会,培养其双语能力、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双语职业能力”作为培养核心,构建智力脱贫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三)依据区域旅游业发展情况,实现精准培养
高职院校在培养旅游双语人才时,应结合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完成精准培养工作。例如,在培养贵州旅游双语人才时,依据该地区特点,结合区域特有民俗文化、自然资源开展旅游职业教育,具体工作包含以下内容:其一,完成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突出贵州区域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民族特色,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据地区优势开设特色旅游课程,形成自身鲜明的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加深学生对于贵州贫困地区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旅游双语人才,促进旅游扶贫发展。比如,在旅游双语教学课程中,加设彰显贵州民族风格的歌曲、乐器以及民族民间文化等内容,加深学生对于贵州文化的了解。
其二,加设乡村旅游相关课程。由于贵州省已经属于国家旅游局新建的农村旅游点,因此,建议结合贵州省旅游双语人才智力扶贫的特点开设课程。人才培养与服务过程中乡村旅游项目将会成为贵州旅游人才服务脱贫攻坚的主要形式,同时乡村旅游已经呈现出多种业态一同发展的趋势,如观光、采摘、体验等元素均包含在乡村旅游项目中。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旅游双语人才时,应开设乡村旅游课程,使学生更好的为脱贫攻坚战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