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改/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高等师范院校是师范生教师专业素养培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师范生教师专业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课余活动的主要场所,将其纳入师范生专业素养培育的系统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师范生教师专业素养培育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着重探究了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从而促进师范生教师专业素养培育。
一、学生社团在促进师范生教师专业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一)师范类学生社团数量偏少,且参与群体中大一学生居多
虽然师范生很重视自己作为师范生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但是没有相应的学生社团可以作为平台。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还在于社团组建的自发性有利于吸纳更多学生加入学生社团,但是由于学生自身对于未来师范生教师专业素养认识的不足,师范类学生社团很少由学生自发成立,造成了整体数量偏少。从参与群体上说,学生社团中一年级占大多数,而作为师范生来说,仅仅在大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不够的,应该是建立合适的梯度,循序渐渐提升师范生教师专业素养。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大一新生刚入校,对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是进入大二以后,由于自身兴趣和对自我要求的降低,再加上社团活动组织的问题,使大二以上学生对于社团的积极性迅速降低。
(二)社团活动层次低,缺乏内涵
现有的社团活动还有很多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没有吸引力;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社团管理学院对于社团的整体规划和指导不够,导致学生社团活动没有整体规划性和发展前瞻性;其次是学校对于社团考核内容里面有活动数量的最低要求,导致学生社团片面追求活动数量而忽视活动质量;再次,社团负责人自身整体素质以及站位决定了其不能站在更加长远角度去规划更多层次高,内涵丰富,能有效提升师范生教师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活动。第四,学生社团经费不足,场地有限。(三)社团管理不科学,制度不健全
学生社团由学校以及学院两级团组织进行管理,社团活动开始之前需要填写审批单,由指导老师、团委负责人以及学院党委副书记签字之后,交到校团委社团联合会备案。整个流程保证了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但是程序设计稍微有点复杂,尤其是需要学院党委副书记签名这一项,为党委副书记增加工作负担,同时对于社团来说为了避免审批程序,他们会尽可能减少活动。目前学生社团在内部管理体制建设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从而导致社团凝聚力不够,管理松散。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对于社团在管理方面缺乏宏观的指导与管理,其次是社团的规章制度一般在社团成立之初设立之后很少变化,社团负责人关注的重点往往放在活动开展而不是修订完善社团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四)社团负责人选拔培育机制不健全,指导力度不够
社团干部的大多数为大二学生,他们对社团活动有热情,但是对社团了解不够深入,对社团发展规划方面还存在缺陷,因此会造成社团负责人自身能力不足。究其原因在于到了大二之后参加社团的积极性便降低了,便达不到社团干部大三担任主要负责人,大二担任部长级干部,大一为社团的梯度。与此同时,目前学校学生社团的快速,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再加上新社团的不断成立,校团委和社团联合会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现实中存在“规范管理多、规划扶持少”的不良局面。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自身教学科研工作繁重,学生社团的工作量又比较大,指导教师的人数有限且大部分都是义务兼职,无劳动报酬可言,指导加上教师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学生社团之中,致使一些学生社团缺乏深入细致的指导,社团活动整体水平较低,且存在重复模仿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