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明/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新时期下高校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逐渐增多,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下各大信息软件、资源平台得到了众多学生的偏爱,但是网络信息平台所传递和推送的信息不一定全部都是正面的,加之学生的自制力和思维逻辑等自身因素,极易受到负能量信息所影响,基于这一问题高校的首要措施就是大力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及时的规正学生的道德观念,以思政工作管理体制的全面落实助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的基础上保证学生的道德品质、人生观念一直处于正确的轨迹。本文主要围绕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管理体制,分别从现状、问题以及创新优化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高校青年学生三观和发展目标的建立存在直接的影响,青年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中已经将互联网作为信息互动、信息获取的主要平台,笔者通过对我国互联网信息机构的调查得知截止到2018年8月底,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7.5亿人,且互联网在国内的普及率仍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后笔者又围绕各个教育阶段的学生对我国网民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中学生、高中生乃至大学生群体,这三个阶段中互联网实现了全面的覆盖和普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络的覆盖为青年学生获取网络信息数据提供了基础条件,从教育教学的角度上考虑网络信息数据能够被作为积极性质的教育教学工具,成为青年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一种渠道或方式,但是考虑其网络信息传递中存在的负面能量,所以高校有必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完善管理体制间接的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1]。新时期下我国关于网络方面的政策规定中曾指出,高校应该针对网络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重视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并大力全面的落实网络思政工作的各个环节,并在网络思政工作开展的环节中建立健全符合高校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针对各个院系网络思政工作的开展配置相应的管理人员,一般情况下常将每一个班级、院系的辅导员、教务处成员等作为管理人员,通过工作人员的合作探究结合当前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管理体制中潜存的问题逐步制定实施细则,并发挥各个教育部门作用,通过完善高校思政工作管理体制实现其积极作用的最大限度发挥,进而保证在新时期下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健康、和谐。
二、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管理体制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思政工作自身的问题分析
1、高校思政教育队伍的建设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环节中存在教育队伍“分流而治”的问题,这一问题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存在直接的影响,分析该问题发生的原因,首先在传统思政教育管理中,承担思政教育管理的人员多为班主任、辅导员乃至思政教师,虽然教育部门配置了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思政教育工作相关内容的落实,但是内部管理人员的政治素养、专业知识等参差不齐,加之内部管理人员如辅导员等还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综合管理等工作内容,在网络作用不断提升的趋势下现有的思政教育队伍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持续降低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效率[2]。
2、教育人员的管理观念和综合素质问题
网络信息具备着时效性、虚拟性、交互性等多重特点,学生在网络信息环境中能够自主的实时的获取信息、更新信息、传递信息,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人生观念和道德品质极易受到负面的信息所影响,存在部分学生秉持“跟风”的态度在网络平台或相关软件中大肆发表言论,传递负面信息,这一现象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与自身品格道德的塑造存在不利。分析这一现状的原因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人员管理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系,传统的教育教学较为重视学生的课业成绩、日常的生活,虽然由相应政策的引导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思政教育的落实,但是随着网络普及速度的提升教育工作者并未遵循一个持续更新、持续完善、全面落实的原则,管理观念不具备时效性,继而不能够针对性的解决上述问题。再者存在部分教育工作者虽然具备娴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但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点在于教育教学软件、平台的应用,对于短视频、微博等软件未予以重视,从而无法获知校内、班级内学生在网络时代下的道德观念“偏向”,继而导致思政教育开展不具备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