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嘉麟 王 雨/吉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一、前言
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于2004年首次被教育部纳入全国高考的招生计划当中,发展至今已有16年时间。在这期间,全国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高校已由最初的十几所扩展到250余所。目前来看,我国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院校,从中职中专、高职高专、独立院校、省属本科院校到部属本科985、211类高校,几乎涵盖了所有层次的院校。调研结果显示,不同层次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专业对口程度天差地别。从毕业生就业方面考察,部属985、211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凭借其扎实的学习基础,加之用人单位的倾向性,就业状况良好;高职高专和中职中专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凭借其熟练的技术能力,和相对较低的薪资,受到众多沿海大中型外资外贸企业的青睐,其就业状况和专业对口程度远好于省属本科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目前来看,省属本科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在部属高校和中职中专的夹缝中成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不明显,情势堪忧。
二、国际商务专业不同层次人才就业去向现状分析
有调查显示,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步入就业市场初期,有20%毕业生供职于外贸公司从事国际商务相关业务,20%进入金融行业或者院校进行经贸类教学,50%没有从事与国际商务相关的工作。近年来,一些部属985、211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不断提升,就业去向多以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为主,尽管金融行业占比有所下降,但仍占较大比重。还有少部分毕业生会进入机关、会计事务所或者从事管理咨询、战略研究等高级商务工作。外贸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主要来源于高职和本科生,占比达79.63%。69.64%的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完全可以胜任外贸企业的管理工作。可见,在外贸行业,高职生受到用人单位更多的青睐,而985、211部属院校毕业生实际参与的竞争较少,真正处于激烈且尴尬求职竞争中的为省属本科和民办本科。民办本科国际商务就业率近年来基本稳定在85%。尽管省属本科专业就业率有所上升,但专业对口度出现明显波动,这说明省属本科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大。三、省属本科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困境
第一,专业操作技能处于比较劣势。国际商务专业旨在为国家培养一批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点高职院校培养方案贯彻的更为彻底,他们重视一线操作技能的培训,尤其是对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训练,并根据社会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多数采取“订单式教学”,直接对口企业岗位。而省属本科院校即使开设了一些相关操作性课程,但大多数缺乏实操演练。与在校实训实践机会更多的专科生相比,省属本科院校国际商务学生操作技术的劣势明显。第二,教育资源与实践平台处于比较劣势。部属985、211类院校同普通省属本科院校相比通常具备先进的教学实验室,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与高层次的实习基地。一流国际水准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科研水平与专业素养,既可以夯实专业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且有效的实习信息,增加到高层次企业实习就业的机会。相较之下,省属本科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往往缺乏高水平平台支撑,这降低了用人单位对该类院校毕业生的偏好。
第三,就业市场的现实状况低于毕业生的就业预期。省属本科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岗位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体现在岗位选择,另一方面体现在薪资要求。省属本科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预期就业去向主要包括一些国际化经营的高级管理部门以及专业外延的金融机构、政府机构等,而现实市场需求主要集中于进出口生产制造公司或外贸公司等,就业预期与现实需求不符,致使大量毕业生不愿勉强就业,进入待业状态。由于这些传统的与外贸直接相关的职位例如跟单员,业务员,制单员等可供薪资通常较低,并不切实符合省属本科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要求,相反,中高职毕业生操作技能强,而且对基本薪资预期较低,更具竞争优势。这致使省属本科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以及专业对口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