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智中 尹江霞/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提及养成教育,很多学者会认为这是中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学阶段不应谈养成教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高校学生中存在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极大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为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本文通过思想政治实践课的实施,探索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探索在思政课中开展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效果。
一、养成教育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
“养成”一词在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养成教育一直是教育者研究的热点,他们也从不同角度对其含义进行了界定。林英典认为,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多渠道的协同教育和影响,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其他学者也都认为养成教育是一个价值理性、生命体验、习惯养成的全过程,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最终能自身产生动机,主动接受、自主实施。习惯养成的目标是以人为本,提升人的理性,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实践精神。所以,注重养成教育,才能使德育具有根基;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树立起良好的道德风尚,才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养成教育的内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即习惯的养成。”因此,教育的全部内容:思想品德、学习习惯、思维方式、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观念等都是养成教育的内容。本文认为养成教育具有阶段性和时代性,不同的人生阶段习惯养成的侧重点应该不同,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对人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养成教育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通过严格管理、行为规范、实效反馈等多种手段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养成优良的学习、思维方式;养成健康的心理品格;养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能力。二、新建本科院校《基础》课中实施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养成教育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作为“95”后甚至“00”后的他们,成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在他们,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低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敏捷,善于思考和创新,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却容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辨识力不强导致迷茫困惑;他们情感丰富,注重良好的人际关系,却不善于与人正面交流;他们追求独立、崇尚自由,却因为自控能力弱,导致行为拖延、纪律散漫。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会自主学习、独立生活,培养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将为他们在大学顺利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二)养成教育符合《基础》课实践教学的要求
《基础》课的教学对象是大一新生,其实践课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学会做人做事,提高思修道德修养,塑造健康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大一新生进行养成教育,规范大学生生活、学习等日常行为习惯,可以使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养成教育的过程就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只有抓实养成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根据大一学生在生理、心理上的特点,结合他们在自我管理与自律意识较差的问题为导向,选取一些对他们成长有帮助、有影响且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为养成内容进行教育,让他们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进而促进他们在德性养成、人格养成、心理养成的提高,使得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塑造良好的行为品德,保持身心健康。(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自我管理与自律意识较差,在自由支配时间相对较多的环境下,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与如何加强其时间管理观念教育尤为重要。把养成教育引入《思修》课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使更多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融入现实生活,在社会实践中更加深刻地领会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逐步提高大学生思考、分析、鉴别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养成教育在基础课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科学规划,保障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为达到人人参与实践的氛围,指导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征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热衷参与的但平常因为意志力不坚强、心理上缺乏自信、缺乏自制力、漫无目的等自身原因无法实现的习惯进行归类整理,选取一些能够在学生群体中开展且易于记录的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以相似度为参照,按照大类进行项目分组,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参与活动的形式进行。活动以班级为整体,根据习惯养成不同性质进行分类,各小组分开进行,以个人独立完成为基础,将班级学生以兴趣爱好、行为特点等分成若干小组,以便于相互监督。(二)内容合理,目标可量化可监督
为更好体现良好的习惯得到养成,促进他们在思想意识、个人素养和行为举止得到增强和提高,对一些有益的行为进行合理分类。运动锻炼类,健身、跑步、骑行、步行等等,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磨练意志、完善人格。
学习类,主动学习、预习、上课不带手机、上课主动回答问题、记单词、课外阅读等,通过学习习惯养成,有效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努力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学业成绩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心理素质提升类,积极的自我暗示、情绪控制,与人交流等,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意识,提高情绪控制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减轻心理障碍;生活习惯类,按时作息、按时就餐、打扫宿舍卫生等,带动学生养成独立生活和增强时间观念的能力,提高自我管控意识。
行为类,光盘行动、节约水电,记忆感恩奉献的习惯,每天做三件“分外”等具有正能量的事情等,增强学生勤俭节约和热心奉献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品格和道德情操。
要求学生选择的养成目标是自己一直希望形成的好习惯,但未能坚持的,对自身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在活动周期内,要求各项活动内容可记录可观测,并进行定期反馈;活动内容可以数据(如每天跑步5000米、每天跟3-5跟同学交流、每天记单词20个等),利用相关APP、拍照、签字、网络图文等形式进行记录和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