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惠文/长春师范大学
一、借助文学作品增强思政课文化底蕴
文学作品极具艺术性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会反映一个时代的大背景,其中有真实的历史故事,但也会加入作者的情感,经过作者的加工润色使其充满艺术性而又极具文化底蕴,便于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包括诗词、小说、散文等。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必定经过了时代的检验但却历久弥新,说明其仍然具有当代价值。文学作品有利于丰富人生观教育内容,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从多种角度了解到一个事件的历史背景,一个时代中人们的所思所想,文学作品运用于人生观教育,有利于承载人生观教育功能,增强德育文化底蕴,承载厚重文化底蕴,练就豁达人生情怀,树立崇高人生理想;文学作品运用于人生观教育有利于明确人生观教育目标,提升道德教育能力。这可以和我们的思政课联系起来,辅助思政课的人文教学,增强思政课的文化底蕴,使思政课更加立体化。二、借助音乐艺术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是一种具有无穷魅力的艺术,它会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音乐能表达出语言所无法表达出来的情感。这将与思政课教学相得益彰。尤其是红色歌曲,它产生于我国近现代革命过程中,艺术地反映了革命先烈和广大劳动民众的现实生活、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所以,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恰当地选取音乐——达到以声传情的效果。红色歌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课堂导入时播放歌曲《延安颂》,这首歌曲情感真挚,韵律慷锵有力。同学们在听到这首歌曲时,必然会被这首歌所打动,对延安产生兴趣,那么学生们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去了解延安的故事与延安的革命战士们浴血奋战的丰功伟绩,从而为延安精神所深深感动。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与育人功能就实现了。由此,使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在歌曲中得以很好地提高,使思政课堂变得不再枯燥乏味。此外,在基础课课堂中讲解树立正确的三观时、讲解中国梦时、讲解革命先辈的光荣历史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都可以借助歌曲《映山红》。红色歌曲具有实践性、大众性,教育性和传承性,使我们牢记革命历史、传承民族精神、弘扬和继承革命传统,理解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前进方向,激发学生们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思政课课堂中具有多元教育意义的生活教科书。
三、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绘画艺术
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是美育的一部分,它是具有唯一性、历史性、艺术性和文献性的特点于一身的,是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产物,它将当时的社会风貌生动、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因其具有历史特殊性,也因此成为了它在中国美术史上独特的属性。正因如此,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应用在思政课课堂中可以在发挥美育作用的同时发挥其“红色”成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中国红色经典绘画作品之一的《长征》,此幅《长征》中,将景物横向展现,重峦叠嶂,如犬牙高低,参差错落,雄奇壮丽。画家成功地将诗词中的革命豪情与浪漫色彩视觉化,画面感极强。将长征路上山体的雄奇险峻、红军队伍的行进艰难刻画得淋漓尽致、形象逼真,若将此画展示在《近代史纲要》讲解长征部分,再辅以人物、事件及其背景的介绍,必然会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为共产党人在艰苦异常的环境下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所深深感动。
四、借助影视艺术丰富教学资源
影视作品因其具有集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美术于一体的特点,所以它可以作为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资源。红色影视作品则将历史与艺术的辩证思维相结合,将很多革命先辈、英雄人物、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等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影视艺术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对于这一载体的运用还远远不足,主旋律电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还远未推出。影视艺术对大学生的认知结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人格修养和审美情趣等产生关键的作用。因此,根据现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特征、喜好特征等,将近年来新拍的红色题材的影视剧引用到思政课课堂上将会大有裨益。比如,“建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建军大业》,它是献礼建军90周年的历史片。该片由当下最具实力、最受欢迎的演员主演,事件和人物通过影片的形式展现出来,会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如果在思政课课堂中讲解第一次国内革命或者南昌起义之前播放《建军大业》这部影片,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之源,这部影片将会为学生们学习相关内容时做好铺垫,使同学们乐于并愿意更加深入地探讨学习,从而活跃思政课的课堂气氛,加深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