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骁/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一、前言
随着近年来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加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成为了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所必备的一种能力。中国各个行业在不断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也必须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更好地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中提到:“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前线,大学英语课程担任着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任务。而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又是最适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此如何利用好视听说课堂来灵活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便是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二、我国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现状
我国教育界已认识到了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必要性,也在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中提到了对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但是关于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未进行详细的说明,大部分英语教师也未接受过相关培训,无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张红玲认为,我国大多数英语教育者依然认为语言教育是课堂的中心,文化教育则是可有可无的内容。虽然一些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提到一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也只能涉及零星的文化知识,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还是过于片面。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四六级考试的压力和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以通过英语考试为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并没有了解西方文化的需求,也不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习动力相对不足。张红玲还提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完整。大多数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教育还停留在对文化内容的学习和对比上,学生只学到了风俗习惯的不同,思维的差异等表面内容,并未在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所提升。由此可见,国内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三、视听说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高一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被分为文化的“跨越”和“超越”两个层面。文化的“跨越”指了解对方文化的内容,习得适当的交际技能,并能够在交际时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以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该层面指的是外化的学习跨文化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机械式的使用学到的技巧和知识,以追求语言和行为的得体。因此可以讲“跨越”层面理解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初级阶段。而文化的“超越”则指意识到文化的差异但不被差异束缚,在交流的过程中使用更强的共情能力、更宽广的视野来打破文化差异的“墙”,最后成为一个更成熟的个体。该层面指的是内化的学习跨文化交流,用思想上、认知上突破文化差异的限制,将不同文化间人的交流简化为单纯的两个灵魂之间的交流,行为语言得体但不僵硬。目前,我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仍处于“跨越”层面,甚至低于“跨越”层面。教师只是在教授语言知识的间隙,机械的教授目的文化的相关知识和与该文化交流的技巧,学生无法形成知识体系,也无法进行深入学习。因此必须优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用沉浸式的教学,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即感受到了文化的差异,又不会觉得枯燥无味。而大学英语视听说的课堂就是最适合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场合。原因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