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慧/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可以从不同维度来理解,从马克思哲学本身来说,指的是彰显青年气质、被青年接纳的“青年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青年的角度来说,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植于青年心中,并成为指导青年实践的重要理论指导,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
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青年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加强对多媒体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的研究,能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
一、在多媒体时代下,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的必要性
(一)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多媒体时代下,互联网媒体在质量和规模上发展迅速,手机、电脑得到普及,手机等传播媒介不仅具有通讯功能,还成为教育、娱乐、生产经营的重要平台。青年是受多媒体时代影响最深刻的群体,是多媒体时代的主流群体。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青年化传播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这就不得不重视信息技术发展和青年人“互联网化”这一时代背景,新兴媒体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所必须要重视的舆论阵地和发展平台。因此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就必须利用好各种新式传播媒介,在青年人占据主导地位的多媒体时代,利用各种青年人常用的媒介,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达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的目标。
(二)是思想宣传工作的现实需要
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思想宣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多媒体时代的背景之下,利用青年人常用的互联网传播媒介,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的现实需要。当前时代,手机是青年中普及程度最广,影响程度最深刻的媒介设备,因此,要使宣传工作在青年中取得成效,必须要重视手机媒体的使用。
首先,手机媒体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提供了更宽阔的信息获取途径。要实现青年化,则必须要了解青年的所思所想,联系青年大众的现实生活,才能使对青年的宣传工作更加有效。其次,手机媒体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受众更加准确。越来越多的高校、党团组织采用手机平台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宣传,手机媒体已日益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技术进步,对于手机用户的定位也更加精准,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的宣传要求,从而使宣传取得更大的成效。
(三)多媒体的出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提供了新的实践空间
新式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最大的特点便是其双向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这是传统媒体时代所无法比拟的,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只能被动接收信息,两者之间缺乏及时的交流和反馈。而在多媒体时代,互联网媒体彻底突破了这些局限,不仅使双向沟通变得便捷、及时,还能自主反馈信息,这为广大青年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的新的实践空间,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的宣传工作开辟了新的渠道。互联网媒体的高效性和便捷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缩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青年受众之间的距离感,也能使宣传部门第一时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行解读,使宣传工作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取得成效。
二、在多媒体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的困境
(一)信息爆炸、信息泛滥带来的巨大挑战
多媒体时代下,信息呈现爆炸式发展趋向,这种信息泛滥类似一把双刃剑,带来丰富的信息知识是它的积极作用,但其中也包含着大量不实信息。青年群体各个方面的价值观念还未完全形成,仍处于塑造阶段,尽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真假的能力,但仍可能会被虚假不实信息蒙蔽双眼。并且以学生为主的青年人成长于官方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下,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着公式化、简单化的趋向,有时还存在着对这类教育的逆反心态,不愿主动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致一小部分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此时若再是被互联网上的虚假信息所蒙骗,便很容易将这种认知偏差继续扩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带来负面影响。(二)主导权在自由化的信息传播之下受到影响
多媒体时代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而言,信息传播的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的限制,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在互联网上有着广泛的交际,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产生冲击。比如,当互联网媒体上出现一些与社会公平等方面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件时,便有一些图谋不轨的不法分子趁机散布谣言传播负面信息,长期接触互联网的青年群体用户接受到这种负面信息,很容易对思想观念造成冲击,无形中削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但在各种复杂主客观因素和大环境的影响之下,一部分的青年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认知偏差,是完全正常的现象,对此加以理性分析,运用多元化的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发展,便能在很大程度上纠正这种偏差。因此,加强在多媒体时代下的主导权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多媒体时代面临的“话语鸿沟”
青年群体是潮流、新鲜的代言人,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若想取得更显著的成就,必须要学会采用年轻化和新鲜化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过时的宣传方式不会得到青年人的关注和喜爱,要使青年人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打入青年群体内部,采用他们所喜爱的方式进行宣传。在多媒体时代,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网络流行词汇的出现,青年人是使用网络词汇的主力军,他们喜爱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交流,且当前青年人普遍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打上“无用”的标签,没有学习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理论为主,具有理论化、专业化的特点,这样两者之间便存在着一道“话语鸿沟”,如何利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提高青年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情,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三、在多媒体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的路径
(一)以积极的心态更新观念,占领新媒体教育阵地
在多媒体时代,首先,宣传部门要与时俱进,从传统媒体时代的主导地位到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百花齐放,其中难免存在落差,当务之急在于努力适应新的时代环境,整合网络资源,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努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宣传的网络阵地。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中的青年,主体为大学生群体,各大高校也是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因此要重视对各大高校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好高等院校的公共网络平台,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的传播路径,除了建设新媒体平台之外,高校还可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和新媒体的内容,举办特色文化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增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化的了解。
再者,宣传部门或高校应采用平等的方式同学上进行交流,或许可以采用互联网身份,使交流更加顺畅,从而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遇到的困惑,为马克主义哲学青年化宣传工作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