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思懿 陈 娅/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一、五邑侨乡文化现状
(一)寻根文化
对祖国的深情厚爱是五邑海外华人文化的核心。五邑的华侨曾到世界各地工作定居,但是他们始终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尊严,时刻铭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一个中国人优良品质。在五邑华侨华人中反映出来最为淋漓尽致的荣辱与共的爱国主义情怀,时刻铭记自己市祖国的一份子。在祖国危机期间,五邑的海外华桥同胞成为了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追随者。在革命的路上,五邑的海外华人一直跟随孙中山成为其唯一的革命支柱。为了宣传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思想,五邑地区的华侨在国内外建立了报刊杂志,宣扬革命思想以及政治立场,建立革命的风向。此外,五邑的华侨还积极参加了革命队和武装起义。五邑侨民以其革命的壮举而闻名海内外,例如中华民国青年陈少柏,马湘、黄湘等爱国侨民。抗日战争时期,五邑侨民回国参战,在国内外筹集善款,捐赠军事物资,有钱有力地捐款。改革开放之后,侨胞积极向各相关部门组织,进行慈善活动、投入资金,建设家乡,使侨胞的故乡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冯平山等大量爱国工业家出现了。热爱家乡的五邑侨胞,将国和家根植于自己心中。(二)慈善文化
2017年,华侨及其他华人向国内慈善机构捐款近30亿元。根据侨务办公室网站的数据,2017年,各级侨务部门接受侨胞捐款近30亿元,比往年增长幅度超过了三分之一,捐款总额得到大幅度的上升,华侨对家乡建设的贡献力度逐渐加大。这笔款项大部分用于教育、医疗方面。正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五邑侨民在自己的家乡从事慈善和公益事业。江门慈善理念的形成和初期慈善资金的来源与“海外华人”直接相关。五邑侨胞为家乡捐资捐物总值超过60亿港元,越来越多的五邑籍乡亲先后返乡,伍舜德、黄球、李文达、马观适、吕志和、霍宗杰、冯广源等心系家乡建设的五邑侨胞、把对家乡深沉的爱,转化为公益语言,回馈故土。(三)多元文化
五邑华侨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是最早一批接触来外来文化的人,是最早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人,他们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将中国文化带到了海外华人居住的国家,同时将外来文化带入了五邑华侨,来往之间逐渐在五邑形成特殊的侨文化,例如稠楼、侨汇、银信等在近百年中逐渐形成的侨文化成果。他们与不同价值和文化的人们共同生活,相互包容,融为一体,成为进入侨居国作为其经济发展的力量。(四)战斗文化
五邑的华侨早期远离家乡,孤身奋斗。他们在其他国家努力工作,并以勤奋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创造了财富。他们的独特眼光和勇气,从一开始就遭到海外华人的拒绝和歧视,到如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重,都以他们的勤奋和勇敢的精神赢得了。他们努力跨越大洋,探索世界,积极进取,敢于成为五邑华侨的战斗文化。在历史的积淀中,战斗的华侨形成了“记住祖先,热爱故乡”的寻根文化,“公益和慈善,重视信任”的慈善文化,“开放、团结、容纳”的多元文化,和“努力拼搏,勇于创新”的战斗文化。二、五邑侨乡文化发展困境
五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分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其传承与发展面临考验。文化的发展面临困境,例如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五邑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影响,以保护五邑非物质文化遗产“台山广东音乐”为例。作为五邑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之一,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台山广东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五邑举行的文化活动以及普通家庭的婚礼和丧葬中可以看到这一点。尽管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台山广东音乐”的保护,但在欧美音乐、流行音乐等多种年轻人狂热的追求冲击下,“台山广东音乐”逐渐失去了群众基础,其继承和发展地位不断降低,令人担忧。
(2)搬迁和移民。农民没有像游牧民族那样四处走动,形成了重新定居的优秀传统文化心态。现代文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商业行为、交通便利等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分工的细化,民生手段的多样化,工商业等第三产业的逐步发展。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化的实际过程总是意味着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这两个文明之间的竞争。”使用德国社会学家田纳西州的概念。但是,在五邑,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并不是谁会赢的问题。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向上的元素,值得学习、继承和创新,而现代文明贴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的需要。只要符合“三惠”标准,就应当鼓励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五邑地区侨乡文化建设中合理运用,引导侨乡文化尽快摆脱困境,并迎来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