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一、前言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努力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辞海》一书中对劳动教育的定义是:“德育内容之一。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主要内容是:懂得劳动在历史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意义,劳动是公民的义务和权利;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树立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的观点。”可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劳动教育”的定义和讨论就没有停止过,张鹏飞、高盼望等人就国家的劳动教育政策做过一番梳理,总结出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经历了“促进工农业生产,服务思想改造,助力现代化建设和彰显个体价值”四个历史阶段。从而发现了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大致沿着“从注重生产劳动向注重脑体并重转变,从注重国家需要向注重个体发展转变,从注重单一技能向注重综合素养转变”的态势发展。2020 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 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方向、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规划与设计。2020年7月7日,教育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意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组织研究制定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规定,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同时指出劳动教育途径要注重课内外结合,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还要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根据《纲要》内容,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劳动的看法、实际做法如何,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在场地、课程、师资、经费等方面配备的如何,值得探讨一下。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劳动教育的对象为在校学生,因此本研究的对象为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笔者在扬州的两所高职高专院校选取学生659人,其中男生379人,女生280人。(二)研究方法
根据《纲要》内容编制调查问卷,并进行发放,回收问卷后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有关结果进行总结。本次问卷从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将学生加以区分,使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结果能够反映当前扬州地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整体情况
本次问卷发放对象中,一年级学生285人,占比43.2%,二年级学生249人,占比37.8%,三年级学生125人,占比19%。文科生428人,占比64.9%,理科生231人,占比35.1%。来自农村的学生有347人,来自城市的学生有312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2.7%和47.3%。其中,独生子人数占到了56.26%。在父母受教育程度方面,本科及以上的人数占到了12.8%,大专人数占到了22.3%,高中/中专人数占到了48.6%,初中人数占到了11.4%,小学人数占到了4.9%。(二)具体情况
1、在校高职高专学生的劳动观念调查在被问到当前自己及周围同学的劳动观念如何时,仅有15.7%和21.6%的学生选择了“很强”和“比较强”,而选择“比较淡薄”和“很淡薄”的学生占到了62.7%。在被问到当前持有的劳动价值观时,82.7%的学生认为“劳动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85.8%的学生认为“劳动既帮助了他人也奉献了社会”,也有70.3%的学生认为“通过劳动获取报酬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有24.1%的学生认为“如果能达到目的不一定需要劳动”。在被问到自己在将来找工作时会注重什么时,65.3%的学生认为最注重的是工资待遇,而只有15.7%和10.2%的学生认为会考虑“和自己的专业对口”或者“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最后,在被问到毕业后最想去的单位时,63.9%的学生表示想去“事业单位”,23.5%的学生表示想去“企业”,仅有12.6%的学生想去“乡镇基层单位”。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部分在校高职学生的劳动观念较为积极,愿意主动承担或从事劳动工作,但大部分学生的劳动观念相对淡薄,对劳动的主观意识不够强,且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即比较倾向于有报酬的劳动,毕业以后的工作方向也注重工作的体面性、稳定性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
2、在校高职高专学生的劳动现状调查
在被问到是否会主动做家务时,36.9%的学生表示“会”,而有63.1%的学生表示“不会”。在被问到会在什么情况下打扫宿舍卫生时,有26.7%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去做”,有52.8%的学生表示“学校有检查或者室长要求时会做”,有15.2%的学生表示“没人叫就不做”,还有5.3%的学生表示“无论如何都不会做”。在被问到暑假是否有必要进行社会实践或兼职时,有58.4%的学生表示“有必要”,有28.3%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可参加也可以不参加”,而有13.3%的学生表示“完全没必要”。
由此可见,在校学生大部分学生会主动积极的做事,能够意识到劳动活动的重要性,但有部分学生缺乏对社会实践劳动的重要性。经过简单的交叉对比分析发现,“来自城市”的学生以及“独生子”学生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劳动积极性不强,这部分学生的劳动态度整体比较消极。
3、高职院校的劳动课程设置、实践活动以及师资配比情况调查
在被问到学校是否独立开设劳动教育课(包括劳动安全、劳动法规等)时,37.8%学生表示“有”,而62.2%的学生表示“没有”。在被问到学校是否在校内和校外安排劳动实践活动(劳动实践周、集体劳动活动等)时,72.8%的学生表示“有”,27.2%的学生表示“没有”。在被问到学校是否在校园文化中强化劳动文化(如植树节、学雷锋日、劳动节等)时,42.6%的学生表示“有”,57.4%的学生表示“没有”。在被问到学校是否为本专业提供了实训场地及配备了专职教师时,72.4%的学生表示“有”,27.6%的学生表示“没有”,其中经过交叉分析后发现,表示“有”的学生所学专业,基本为该校特色或者王牌专业。最后,在被问到如何看待学校组织的集体劳动或实践活动时,34.6%的学生认为这是“帮着学校做事情”,48.2%的学生认为这是“正常的劳动实践”,还有17.2%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跟着做就行”。
由此可见,有些院校对劳动教育课的认知还不够深刻,没有从根本上将劳动教育“立”起来,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完善、实践活动的不完整、场地师资的不健全,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劳动观念的缺失以及劳动本能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