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清/泉州海洋职业学院
红色文化源于我国特殊的革命战争年代,是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弥足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源头和重要支撑,研究石狮市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究其在本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时代价值,对石狮市本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石狮市红色文化的内容
红色文化是特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时代下,不断挖掘石狮市红色文化内涵和深化红色记忆,是对本区域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形式。石狮市的革命火种播撒于上世纪20年代,并随着石狮革命斗争的推进,于1933年春,以卢斌郎、卢明堂、吕金泉等革命者在卢厝村成立石狮市第一个地下党组织——中共卢厝支部,由此掀开了石狮市侨乡革命斗争的新篇章。石狮市的革命历史从革命初期地下党领导人卢斌郎、卢明堂、吕金泉等为代表的革命者先后在卢厝村及周边村落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他们不怕牺牲、抛头颅洒热血、勇往直前、乐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石狮地区留下了红色革命故事,留下了红色基因,为石狮市地下革命斗争树立起一面革命旗帜。经过走访和查阅文史资料,石狮市红色文化的内容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物质内容
物质内容主要包括革命先辈故居、纪念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烈士墓(陵园)、革命烈士等。石狮市辖7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的红色文化物质内容有:董云阁和李子芳等2处革命先辈故居;李子芳和杆头村革命历史等2处纪念馆;石狮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1处;董云阁、邱奕凯、吴章山、马玉洪等烈士墓(陵园)10处;在文史资料《石狮烈士》中记录的石狮市革命烈士有34位。
在石狮本区域内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红色文化物质内容有以下几个:一是李子芳故居及纪念馆,是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石狮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董云阁故居及烈士墓,是石狮市学校德育基地和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三是位于革命老区基点村的宝盖镇杆头村革命历史纪念馆,于2014年1月开馆,被授予泉州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石狮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泉州市首个专门展示农村革命斗争历史的村级纪念馆。四是位于革命老区基点村卢厝村的石狮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于2019年7月开馆,被授予泉州市机关党组织主题日教育基地,是石狮市开启了一扇了解石狮革命斗争历史的新窗口,已成为石狮市红色文化的“网红打卡点”。
(二)精神内容
精神内容主要包括红色革命人物故事、红色文艺作品和红色革命精神等。(1)红色革命人物故事。在石狮革命斗争过程中,涌现了一批革命志士,并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最主要的有董云阁、李子芳、卢明堂等革命烈士故事。
菲律宾归侨——董云阁,祖籍石狮永宁,1925年回国,在厦门读书,秘密参加革命活动和宣传革命思想。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接受党组织委派回到永宁开展革命活动,播撒革命火种。不久他回到厦门并积极开展青年工作,先后担任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福建省总行动委员会执委、中共闽南特委副书记等职。1932年5月,他不幸被捕。在狱中,始终保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10月在厦门英勇就义,壮烈牺牲。
李子芳,祖籍石狮永宁岑兜,1927年从菲律宾回国,1930年在泉州、厦门等地从事地下斗争,1932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军第4军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和第1军政治部组织部干事、科长、副部长、部长,当选军团党委候补委员。1937年12月,调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为新四军的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他不幸被俘,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李子芳在狱中成立秘密党支部,领导狱中斗争。1942年5月,壮烈牺牲,年仅32岁。
卢明堂,化名卢哲,惠安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7月受命到石狮、永宁一带开展革命活动,以卢厝村卢江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组建中共卢厝支部。1935年往返于晋江县下荤、陈埭、南下美和南安县下慕、官桥、岭兜一带,1936年5月因叛徒出卖在南安县下墓村被捕,6月在永春县西校场从容就义。
(2)红色文艺作品。立足于石狮市的红色资源,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讲述红色故事,创作红色题材文艺作品,主要有图书篇和戏剧篇两个方面。
图书篇有《石狮市志》、《石狮烈士》、《石狮风云》、《乐游石狮》和《侨区风雷》系列读本,这些图书记录下了石狮市革命先辈们许多珍贵的历史事迹,是传播石狮市红色革命故事的载体。
戏剧篇有以李子芳的革命故事改编而成的现代高甲戏《星光》,成功地将红色故事展现在高甲戏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