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珊/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一、前言
伴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得到了广大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中,潜移默化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主动肩负时代和国家赋予的重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最大力量。高职学生普遍对于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感到十分迷茫,临近毕业时感到愈发焦虑,不能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在就业竞争中将处于弱势地位。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中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融合渗透,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提高大学生素质能力水平,以便赢得企业单位的青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宠儿,快速找到心仪单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创新创业视角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思想引领与创业实践的结合
时代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不同时期赋予了高职教育与众不同的内涵,现如今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以创新创业理念为指导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让大学生知道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知识、能力水平,进而端正学习态度,持续改正身上的缺点,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高职学生就会更易于吸引用人单位的目光,就业竞争力得到大幅增强。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还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效果,促使大学生学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自觉树立建设祖国、回报社会的意识,主动融入社会之中,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为家乡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二)有利于专业教学与学科育人的结合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各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利用这些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重视知识的力量,运用知识来创造财富,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乃至整个世界,拓展大学生的思维,使其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带领他们欣赏更为广阔的天地,大学生未来发展前景将不可限量。高职教师应该为大学生解读国家最新发展战略,让大学生知道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现状,思考自己所在专业是否能够一展所长,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思路。在此情况下大学生将会产生无穷斗志,焕发出对学习的高度热情,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将得以顺利开展,教学效果也能得到良好保证。(三)有利于学术逻辑与需求逻辑的结合
以往高职教育中理论教学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获得的实践锻炼机会少之又少,他们不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管理实践中,高职教育效果因而大打折扣,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迟迟难以达成。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打破了这一局面,给高职教育增添了鲜明的特色,根据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岗位对劳动者提出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素质能力加以培育,合理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案,增加学生专业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他们就不会随意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能够用规则来严格约束自己,做守法的劳动者,维持市场竞争环境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市场经济将保持健康发展态势。三、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学生的三观尚未健全,他们极易受到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袭产生错误价值观,发表不当言论,做出危害自己和他人安全的行为,甚至会放弃宝贵的学习机会沉迷于网络虚拟空间,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一旦步入到社会将会成为一颗不定时炸弹,严重威胁到社会和谐,因此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是极为必要的。纵观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可以发现下面几个问题比较常见:首先,不少高职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停留在浅表层面,他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当成是思政教师的责任,教学模式因循守旧,不思变通,没有涉及到思政教育内容,给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落实增加了较大难度。
其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健全的保障体系作为有力支撑,而高职院校并没有大力推进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设示范课程,更加没有设计与之相匹配的教学体系,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够紧密,课程思政教学将流于形式。
再次,课程思政教学的顶层设计不够科学完善,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不足,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考核方式也不够合理,无法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起到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作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发挥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最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可是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比较突出,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不足以胜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就会遇到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