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历史
文章内容页

弗洛伊德学说

  • 作者: 唐山文学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3130
  • 朱 峰

      弗洛伊德学说

      朱峰

      弗洛伊德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在西方世界,弗洛伊德作为“本世纪的一个伟大的人物”,被认为和马克思、爱因斯坦一样,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的犹太学者。其学说自二十世纪20年代以来广泛影响了哲学、宗教、道德、历史、美学和文学艺术等领域。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主义;精神病症;潜意识

    一、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时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他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观点与之大相径庭。

      (三)卡尔·荣格

      荣格,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弗洛伊德合作,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他的理论和思想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二、弗洛伊德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将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癔病)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症研究》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梦的解析》一书于1899年出版。该书后来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1902年发展成立心理分析协会。当时参加的人后来都变成了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包括阿德勒、兰克、费登、和荣格。

      在1911年的精神分析小组的会议上,弗洛伊德对阿德勒的理论提出尖锐批评,阿德勒离开这个小组,并创立了个体心理学。随后弗洛伊德和他的指定继承人荣格理念冲突也越来越严重。1914年,荣格辞掉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职务,建立了分析心理学。到晚年时期,弗洛伊德转而应用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进程和基础,从而形成了具有哲学性质的弗洛伊德主义。

    三、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观点

    (一)潜意识论

      潜意识论是精神分析学的基石和核心。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它们分别处于精神活动的表层、中间层和最底层。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这三个层次是紧密联系的,又各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弗洛伊德打了一个比方:人的全部精神生活犹如一座漂浮于海上的冰山,意识只是呈现在海洋表面上的一小部分,潜意识则是海洋下面的那巨大的山体。

      潜意识的特点:(1)原始性,潜意识源于人们心理中的原始与非理性的低级部分。(2)冲动性,潜意识具有强大的内驱力,不顾一切追求快乐满足。(3)非时间性,潜意识的活动与时间没有任何关系。(4)封闭性,不受任何外部现实的制约。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是他解释道德问题的出发点。他认为人潜意识中的冲动和欲望在不自觉地,积极地活动,追求满足。

      (二)本能论

      弗洛伊德把全部精神分析学概括为两个基本命题,即潜意识和本能。如果说潜意识论是精神分析学的核心,那么本能论就是潜意识论的核心。离开本能冲动,就无从揭示潜意识的秘密,也无从说明整个心理过程的动力根源。

      何为本能?(1)弗洛伊德把它解释为由躯体的内部力量决定着人精神活动的一种先天状态。(2)来源于身体内部的刺激或是来自身体内部器官的生理刺激,或是来自某种感觉器官的心理刺激。(3)本能的主要根源是人体的需要和冲动。(4)本能的最终目的是消除该本能的根源,即消除人体的需要状态。

      (三)人格论

      弗洛伊德倾向于把人格看做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而正是这种内部机制构成了人的一种惯常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机制构成了人的惯常行为模式,构成了人格的动因。人格是一个整体,它包含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相互关联作用的部分。

      本我由先天的各种本能和欲望组成,处在潜意识的深层,是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内驱力,也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自我是在周围现实世界影响下,逐渐从本我表层分化出来的,是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中介。超我是一种道德化的自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发展起来的代表社会生活的规范和社会道德的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产生自我,自我中产生超我,它们在整个精神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相互作用、相互矛盾和相互融合的状态。

      (四)泛性论

      泛性论过分强调性的生命本质与身心活动地位的观点和理论。弗洛伊德是泛性论的集大成者,他创造“力比多”等词。大多出自发挥泛性论思想的需要。他认为力比多是包含在“爱”字里的所有本能力量,这种性本能力量必须获得施展,若受到压抑,就会导致人得精神疾病。力比多指人性的本能和欲望所具有的心理能量,是人的全部活动的原动力,认为一切都受性的支配,都是性欲的表现,故被称之为泛性论。

      泛性论与纵欲、滥性等行为是有区别的。弗洛伊德所说的性自由,是指性观念方面的自由,人们应该在性方面脱离陈旧的性道德,接触内心的性抑制,但是并不是说要鼓励人们去放纵情欲。(五)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是一部经典的心理学书籍。该书开创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引入了本我概念,描述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引申到心理学,解读人们的潜意识在梦中的表象。《梦的解析》第一次告诉曾经无知和充满疑惑的人们: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向潜意识的道路,通向梦境的解释。他的释梦理论,是他创立精神分析学派的基础理论。

      该书经历近一个世纪而不衰,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已深入到内心深处的潜在动机,这都是前人所没有揭示过的领域。它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人类心理生活的深穴,为人类潜意识学说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树立了人类认识自身的新里程碑,引导了整个20世纪的人类文明。

      关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涉及到心理学各个方面的问题。它对现代西方心理学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到现在仍然有着很大影响。他的崇拜者和批评家都一致认为,他对心理学的影响,对心理治疗的影响,对西方人看待自己的方式的影响,比科学史上的任何人都要大得多。

      [1]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2]诺曼·N·霍兰德.后现代精神分析[M].潘国庆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3]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M].杨立能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4]高宜扬.弗洛伊德传[M].南粤出版社,1980. [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6]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朱峰(1990.—),男,河南省方城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哲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450000

      本文标题:弗洛伊德学说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91925.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